德國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聯合執政協定出台,其中12次提到中國,並用“夥伴、競爭及制度對手”定義對華關係。該文件明確提到台灣問題,稱“將在歐盟一中政策框架下支持民主台灣參與國際組織”。這一執政協定還就新疆和香港事務説三道四。
默克爾總理將在12月初離任,社民黨主席朔爾茨將出任新的德國聯邦總理,被稱為“紅綠燈”政府中的部長席位由三黨瓜分,綠黨女領導人貝爾伯克將大概率出任外交部長,她一直宣揚強硬對華主張,並鼓動就對華政策開展跨大西洋協商。
看來不能排除中德關係出現一個過渡性的摩擦期,然而默克爾相對穩健的對華路線也非一日形成的。默克爾14年前在歐洲國家領導人中帶頭見了達賴喇嘛,一度嚴重惡化了中德關係。她後來認識到中國的重要性,開始構建德國務實的對華關係,並且影響了歐盟的對華政策。很顯然的一個事實是,今天的中國比十多年前更加強大了,擁有一個建設性的中德關係對德國社會的福祉更加重要了,德國新政府跳不出這個事實對他們與中國打交道範式的基本規約。
面對德國新政府一些人在對華問題上希望逞逞能的潛在衝動,中方不妨用“讓子彈飛一會”的坦然予以回應。我們要有德國新政府在對華問題上“走不了太遠”的自信,在這個大判斷下對德方一些激進的具體言行進行性質識別。
我們要為維護中德關係的大局發揮塑造作用,但德方如果有新官員言行出位,我們也無需客氣,要敢於出手鬥爭,既立威也立規矩,給雙方新的交往恰當開頭,給德方新執政團隊的對華認知建立準確的座標。
中德關係出不了大事,即使出點什麼事,也會有無數折返點。德國的國家利益就不是聯手美國與中國對抗,默克爾人走了,但促使她後來執行穩健對華政策的所有原因都繼續存在。儘管有的政客熱衷秀對華強硬,但德國出不來對華問題上的“特朗普”,也不會有他們的“拜登”。中德關係發生擺動的空間註定是有限的。
德國的意識形態會有更多敵視中國的東西,整個西方都是這樣,但“打嘴仗”將是他們與中國的“主戰場”。中國今後要習慣與美西方的輿論戰烽煙四起,跟他們一來一去地掰扯,既不吃虧讓步,也不動氣難受。
更何況“紅綠燈”政府的執政協定對華強硬話説得挺滿,但落實到德國的對華政策上也沒那麼容易。將出任聯邦總理的朔爾茨本人過去沒有對華激進的嚴重記錄,綠黨的極端對華主張很可能在新政府正式運轉後不斷打上折扣。
所以不管德國新執政團隊如何表態,中國將長期保持塑造中德關係的更多主動。因為我們願意中德保持良好的全方位戰略伙伴關係,這一關係長期保持的幾率將遠遠大於它遭嚴重破壞的可能性。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