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新答卷
——福泉市脱貧攻堅成效綜述
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村道,一座座乾淨明亮的農家小院,一片片生機勃勃的產業園……
九月的古城福泉,風光秀美,碩果累累。
近年來,福泉市立足“都凱安”區域中心建設,瞄準靶心,緊扣“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舉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匯社會之能,創新以“五改五化”深入夯實農村基礎,以“五引導五教育”縱深推進“志智”雙扶,以“雙公司雙訂單雙保險雙支部”深化農村產業革命,探索出治窮治愚、科學發展的新路子,推動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均收入穩步增長、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快速改善,脱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邁向了鄉村振興的堅實步伐。
多年的努力,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2014年14909户51805人下降到2019年的0,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建檔立卡時的19.62%下降到2019年的0,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7495元增加到2019年的12230元。
基建先行 發展保障
完善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備要素和強大引擎,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百姓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和有力保障。
交通路網更通達,甕馬高速、新區路網、西環線、城市主軸南段建成貫通,貴黃高速、牛建大道穩步推進,城市道路、國省幹道、農村公路進一步夯實,實現鎮鎮通高速、村村通水泥(油)路、鄉鄉有客運站、村村通客運車目標。
水利基礎更夯實,建成高車、官陽衝、土庫槽、甕償等水庫,完成7座小型以上水庫除險加固,城鄉供水一體化全面推進,高車水庫水質達一級,農村飲水、水質提升、灌溉用水全面保障。
電訊設施更完善,供電可靠率99.98%,排全州第一,實現4G行政村無線寬帶和有線網絡全覆蓋。與此同時,新建市綜合醫院,市中醫院完成搬遷擴展,全市共有二甲醫院3家,爭創三甲醫院2家。着力深化縣域綜合醫改,將“醫共體”改革延伸至村級,全面提升農村診療水平,縮小城鄉醫療差距。
民生工程 惠澤全民
為進一步改善農村面貌,福泉市以“五改五化”為抓手,夯實農村基礎,建設生態宜居鄉村,按照“財政補助、羣眾籌資、共同參與”原則和“應改盡改”要求,投入資金3億餘元在全市普惠實施改廁、改電、改水、改圈、改廚“五改”工程和院壩硬化、屋檐溝硬化、村寨通道硬化、聯户路硬化、村寨亮化“五化”工程。此外,以小城鎮建設帶動新農村發展,馬場坪街道安谷村上老組、龍昌鎮楓香樹村巖深組、鳳山鎮金鳳村川心堡組等環境優美、宜居宜遊的美麗村寨脱穎而出,羣眾生活更加美好,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建立農村環境衞生保持機制,按照“集鎮工程化、村寨生態化、散户個性化”模式,推進城鎮污水、自然村寨污水處理建設……
系列措施成效顯著,目前全市已改廚15234户、改廁12692户、改圈3666户、改水9531户、改電5088户;院壩硬化14992户、屋檐溝硬化13403户、村寨通道硬化49.62萬平方米、聯户路硬化48.42萬平方米、村寨亮化3萬盞。
產業發展 助力脱貧
發展產業挑起脱貧大梁。近年來,福泉市大力發動國有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村級黨組織、農户、保險公司、金融機構參與農村產業發展,創新理念,整合資源,探索出“雙公司+雙訂單+雙保險+雙支部”產業發展新模式,有效解決農業產業佈局不優、產銷銜接不暢、投入保障不力、組織發動不好等難題,推動農業規模化、組織化、標準化、品牌化協調發展,擴寬羣眾增收渠道,提升脱貧“造血”功能。
同時以納入省級壩區調度體系的19個500畝以上壩區為突破口輻射,帶動21個200畝以上壩區和山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功引進江楠、新正等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47個入駐壩區,調整產業結構3.068萬畝。通過“雙公司”合作發展模式輻射帶動全市種植高效經濟作物5.2萬畝,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110個。
江楠農業精品蔬菜示範產業園種植蔬菜1500畝、“大福姜”5000畝,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保供基地項目穩步推進。建立健全農業產業風險轉移分散和保障機制,採取財政補貼部分保費方式,引導農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户、散户購買種植養殖保險1430.34萬元,完成理賠育肥豬8653頭,能繁母豬505頭,家禽養殖1268羽,水稻179.8畝,蔬菜種植618.78畝,為農户直接減少損失1216.89萬元。同時,設立廣州市海珠區農產品銷售窗口,增設北京、重慶農特產品銷售及旅遊推介專區,逐步實現產銷無縫對接。破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聯合貴州福泉農商銀行,按照1:8的佔比,由市政府出資500萬元,貴州福泉農商銀行投入4000萬元,推出“福源惠農通”信貸產品,支持農業企業融資需求。
按照“鄉有主導產業、村有特色產業、户有致富項目”的思路,市財政安排500萬元扶持資金,扶持各村推進優勢產業,培育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實體經濟,扶持重點龍頭企業,推動村集體經濟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
強化治理 鄉風文明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為充分發揮人民羣眾的力量,福泉市多措並舉強化基層治理。
——推進村級“四化”建設(村<居>陣地建設標準化、村<居>工作管理規範化、村<居>幹部報酬常態化和村<居>集體經濟發展可持續化),確保“有場所議事、有制度管事、有能人幹事、有資金辦事”,夯實農村治理基礎。
——採取“市級配套、單位支持、鄉村自籌、社會資助”的方式籌措資金,建成首批集辦公、服務、文娛等為一體的標準化村(居)活動場所19個。
——圍繞“一任務兩要點三清單”,以村、組為單元擬定目標任務和工作責任清單,明晰目標任務,公佈績效成果,實現透明化管理,保證村民民主權利落到實處。
——調整優化村(居)幹部報酬為“崗位報酬(基本報酬×崗位係數)+績效報酬+村集體經濟發展貢獻報酬+獎懲款項”,並將村集體經濟收入與村(居)幹部工作報酬掛鈎,據此,累計任職1—30年的村(居)幹部月收入達3150—5500元不等,切實解決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問題,有效調動村(居)幹部積極性。
——圍繞省委易地扶貧搬遷“六個堅持”“五個體系”建設要求,以黨建引領創新易地扶貧搬遷新型社區治理,以“三轉三賺”(職業轉變、身份轉變、觀念轉變,讓搬遷農户穩賺、多賺、好賺)夯實後續發展基礎,成功打造易地扶貧搬遷“五新”(新市民、新環境、新生活、新發展、新時代)社區品牌。
緊盯後續扶持“五個體系”建設,從“強組織提服務質量、強就業提羣眾收入”着手,突出“造血”扶貧。在“五新”社區合理設置黨組織,形成“社區黨委—連片黨支部—功能黨小組”為一體的組織構架,引導居民在社區開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活動,切實推進搬遷羣眾參與社區自治。
以“五引導五教育”為抓手,明確週六為“固定幫扶日”,以“做給羣眾看、帶着羣眾幹、羣眾主動辦”為目標,縱深推進“智志”雙扶,不斷提升鄉村自治能力,實踐出以羣眾為中心的“洞鐵實踐”模式。重點以100個基礎條件較好的村寨為示範,在1099個30 户以上的村寨推廣“洞鐵實踐”經驗,通過強化黨員幹部、致富帶頭人、鄉賢等“能人引導”。
春華秋實,稻浪起伏,瓜果飄香,福泉山川田野間,奏響了奔向鄉村振興號角,譜寫着高質量打贏脱貧攻堅的新篇章。
作 者:羅建黔南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蒙幫婉 羅陽
來 源:黔南日報社融媒體採訪中心
編 輯:李光有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