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開不就完了?“被動安全”還有必要提升嗎?

躲開不就完了?“被動安全”還有必要提升嗎?

如果把汽車安全技術分兩派,可以有「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

這裏的「主動」和「被動」是以發生交通事故為節點,事故前起到預防的,是「主動安全」;事故後起到保護的,是「被動安全」。

「主動安全」時髦,科技含量高,「被動安全」樸素,日常還體驗不到,加之消費者普遍看重眼見為實,「被動安全」很容易就被比下去了。

躲開不就完了?“被動安全”還有必要提升嗎?

正因此,坊間有一種論調:「被動安全」不重要,躲開就好了。更有一些聲音稱,我們的自主品牌可以通過「主動安全」實現安全技術上的彎道超車,那些合資傳統企業擅長的「被動安全」已經不靈了。

高新科技着實耀眼,可結果真是這樣嗎?

還有必要聊「被動安全」嗎?

各方研究表明,「主動安全」可以大幅降低汽車事故率。

比如通用汽車從2013~2017年生產的20種不同品牌車型中抽取了370萬輛進行調查,發現配置前向自動緊急制動系統,可使追尾事故概率降低46%;反向自動緊急制動系統成效還要更高,倒車碰撞事故可降低81%。

躲開不就完了?“被動安全”還有必要提升嗎?

數據有理有據,所以討論可以宣告完結了嗎?

可別着急下結論。

嚴格講,降低不代表完全扼制,更何況以下幾個問題也不可忽視:

第一,現如今的「主動安全」遇到危險不能主動逃離,而且橫向方向不靈。

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的絕大部分「主動安全」技術都是以提醒為主,需要駕駛員自己主動逃離危險,僅有的主動接管汽車手段只是前進方向的主動剎車。試想想,如果是其他車衝過來撞你,即便有提示音,也很可能來不及躲避。

躲開不就完了?“被動安全”還有必要提升嗎?

而且如果我們把這些安全技術做一個保護劃分,你會發現在橫向方向並不靈。雖然目前正在發展自動緊急轉向AES,可以主動控制車輛的橫向運動,規避碰撞風險,但目前技術還比較新,搭載率也不夠。

第二,「主動安全」有利於低速安全提升,但高速安全就不一定能保證了。

拿時下熱度很高的AEB(主動剎車系統)來説,它並非何時何地都能啓動的,市面上絕大多數車型的AEB都是車速低於80km/h才有用。而且考慮到夜間探測距離和識別度有限,高速駕駛時車速又快,並不能保證完全剎住。

躲開不就完了?“被動安全”還有必要提升嗎?

高速不能啓動,有一部分原因是目前的算法不夠精確,策略不夠智能。如果遇到不必要的剎停(比如飛鳥或落葉),反而更容易出現事故。

除了以上提到的,還有環境天氣或者突發事故(比如突然躥出)等,不是所有安全風險都能被及時探測到;而且過度依賴「主動安全」,會降低駕駛人的安全駕駛意識;更何況「主動安全」還不夠成熟,搭載率也不夠高,如果不能全員提升智能化能力,風險會一直存在。

「被動安全」還有提升空間嗎?

既然「被動安全」也很重要,那我們有必要再來詳細介紹下什麼是「被動安全」。

往大的零部件説,安全車身是「被動安全」技術;往小的零部件説,像安全氣囊、安全帶、安全頭枕、潰縮式轉向柱、潰縮式制動踏板、防爆輪胎、發動機下沉技術、安全玻璃等,都可以被定義為「被動安全」技術。

躲開不就完了?“被動安全”還有必要提升嗎?

説來挺尷尬,現在「被動安全」主要關注於防止偷工減料,像白車身偷換高強度鋼就是重災區,本田的數款車型中保研測試碰壁,不排除和材料強度降級有關。

還有豐田RAV4在IIHS的經典貓膩在前,國內還沒有實行副駕駛側25%小偏置碰撞測試的情況下,其實不少企業對主副駕駛側的鋼材強化也是有區別對待的。

躲開不就完了?“被動安全”還有必要提升嗎?

中保研在《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規程(2020版)》徵求意見中提到了副駕駛側25%小偏置碰撞,未來這部分有了制約。

當然了,在保證應有的道德標準上,企業也不能墨守成規,吃老本。未來「被動安全」的提升,很有可能會着重關注以下幾點,大家以後買車,很有必要關注下面這些關鍵。

後排被動安全提升

2019年,IIHS調查發現,即便在車輛發生正面撞擊時,汽車後座還是比前座更危險。這就有點顛覆我們的認知了,畢竟後排離碰撞點更遠,傳遞過來的撞擊力應該更小。

躲開不就完了?“被動安全”還有必要提升嗎?

但實際情況是,後排座位的乘客無法享受到前排的同等保護技術。現階段後排座椅的設計重點還是在功能耐久性上。一些高端車型,更多是關注舒適性配置,比如按摩功能、腿託功能或者增加座椅頭枕軟墊等。關於安全的考量,只要滿足一些行業內的基本安全要求(比如安全帶固定點),大都沒真下功夫做。

就比如市面上的產品,很大一部分仍然不提供後排安全帶未系提示,如果車輛前部發生碰撞,那麼後排乘客的受損傷程度並不比前排乘客低。

躲開不就完了?“被動安全”還有必要提升嗎?

除了這項配置,大家還可以多關注後排座椅有沒有保護鋼板、防下潛設計、主動式頭枕保護等功能,這些也都很重要。像主動式頭枕基本都是使用在前排座椅上,這種在B級車(前排)中常見的配置,卻沒能出現在後排座椅上。

輕量化是大趨勢,高強度複合材料很關鍵

輕量化是大趨勢,使用鋁合金是潮流。但鋁材強度比不上超高強度鋼,未來如何做平衡,還蠻值得期待的。

現在主流思路是打造鋼鋁一體化車身,就好比踢球時穿上的護甲,在關鍵安全部位用強度更高的鋼材是不錯的辦法。比如特斯拉Model 3和Model Y都是這種方案,電池托盤材料也由鋁合金和鋼組成,材料連接方式採用摩擦攪拌焊、膠粘劑和緊固件連接。

躲開不就完了?“被動安全”還有必要提升嗎?

除此外,使用碳纖維也是不錯的思路。碳纖維密度為1.8g/cm3,鋼的密度為7.8g/cm3,密度比約為1:4。通用級碳纖維強度在3500MPa,超高強度鋼1370MPa。也就説它在降低車重的同時,還大大提高了強度。

由於成本昂貴,碳纖維並沒有大範圍使用起來,不過還是有些廠家想着法子把它放在汽車上。比如寶馬7系採用的碳纖維增強複合車身技術,簡單説就是把碳纖維作為加強件安裝在汽車上的重要部位,以此來加強車身強度。

躲開不就完了?“被動安全”還有必要提升嗎?

除了保護人,還得保護電池系統

根據以往的車身設計思路,通常是將碰撞力盡可能引導到厚重的地板上,但新能源車普遍將電池包設計在地板上,這種傳統的轉移力的方式就不太合適了。

升級為框架式車身結構,車身就變得更像是人體。採用了不同截面形狀的梁來代替傳統的鈑金結構,「骨頭(梁)」可以起到更好的整體受力。

躲開不就完了?“被動安全”還有必要提升嗎?

仔細看,這種車身結構很適合電動汽車,因為它既繼承了承載式車身的優良性能,還具有出色的安全保護能力。又因為結構設計更靈活,很方便電動汽車靈活佈置。比如前途K50採用的全鋁合金框架式車身,其實方向還是蠻好的,只可惜因為其他原因,產品沒能有很好的市場表現。

雅斯頓小結

現在你還會認為:躲開不就完了,傳統的「被動安全」沒必要提升嗎?

車企通過「主動安全」實現彎道超車,想法是好的,但底子也要打牢。可以預見,未來「主動安全」、「被動安全」和「駕駛員安全意識」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圖 | 來源於網絡

About Astoncar

愛車,更多一點

以消費者的目光探討汽車,分享更多原創真實的汽車觀點

Contact us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85 字。

轉載請註明: 躲開不就完了?“被動安全”還有必要提升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