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不配合,陳松林告狀,到底是誰撕開了婆媳倆最後一點體面
1
在最新一期的《婆婆和媽媽》中,張鐸一家子又出了狀況,和其他兩個家庭比,這一家子似乎要將婆媳不和進行到底了。
在這一期裏,張鐸出了一個主意,他希望今天張媽能與陳松伶像母女那樣相處一天。
張媽顯然很詫異。
婆媳就是婆媳,能像親母女嗎?但看在兒子的面子上,還是勉為其難地答應了。
之後兩人去菜市場買菜。
陳松伶看到了牛肚,想買。張媽卻不同意,她覺得牛肚大家都不會做,買了沒辦法處理,所以她買了兒子喜歡吃的牛腩。
其實這本身沒什麼,但陳松伶就非要揭穿張媽。
情商堪憂。
回到家後不久,張萌和劉芸來做客了,在這倆人的對比之下,陳松伶的情商方面的缺陷瞬間被放大了。
2
一進門,張萌看見張媽在包餃子,立馬就説:我們幫您吧,我可會幹活了。
劉芸接着説:我覺得所有會做飯的人,都是我的偶像。
期間,無數個好厲害。
看得出,劉芸應該是不怎麼會做飯,但是她顯然不好意思站在旁邊看,於是她對張媽説:
有什麼需要我洗,我弄的,婆婆。
這一邊,張萌也洗好手了,立刻就申請當小助手:
我幫您包餃子吧。
對着熱情的張萌和劉芸,張媽高興之餘,就説你們幫我剝點蒜吧。
結果你猜陳松伶怎麼説:
你們真幸福,這蒜是從哈爾濱帶過來,給我的。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陳松伶的這句話,反正我換位思考了一下,如果我是張媽,心裏肯定會不高興,就連剝蒜的張萌都一臉驚訝。
但張萌顯然反應很快:
我給你説,這蒜手感剝起來特別幸福。感覺特別好。然後這蒜又嫩,香香的,然後一看就是新蒜,你知道嗎?
看看人家張媽多開心。
果然會説話的人才是招人喜歡。
3
然後到了包餃子的環節。
張萌看見張媽踮着腳,馬上就問張媽,需不需要墊腳的凳子之類的。
這種細節連張鐸都沒發現。
劉芸在一邊也沒閒着。
雖然不會做飯,但包餃子還是可以學一學的,外加誇一誇張嘛。
在劉芸和張萌的花式誇讚下,氣氛要有多好就有多好。
就連張媽都説:
我怎麼感覺和你倆沒有距離感。
我要是當婆婆,也喜歡這樣的兒媳婦。
張媽,看着客人在熱火朝天地幫忙,於是叫陳松伶過來一起幫忙。
看媳婦被點名,張鐸不願意了,直接懟上:
你這是考她呢?
我就不明白了,包個餃子,怎麼就成考試了。
4
在家庭關係的諸多細節上,夫妻之間往往更容易獲得共識。反倒是兒子和母親之間通常因為隔代,對很多事物的認識會產生分歧。
看張鐸一家子就知道。
從張媽一進門,張鐸就一直和陳松伶統一戰線,話裏話外都是要求母親妥協,處理不好婆媳關係都是婆婆不講理。
老婆本來情商低不會説漂亮話,當兒子的,就更應該當好調節劑,可張鐸呢,不僅沒有當好調節劑,反而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也並不妥當。
比如讓婆婆和媳婦當親女兒相處這個事,就做得有欠考慮。
和母女關係不一樣的是,婆媳關係是伴隨着婚姻關係產生的一種親子關係,其性質非常複雜。
張媽和陳松伶呢,本就不和,還讓她倆像母女那樣相處,這不是開玩笑嗎?
5
張鐸這個調節劑失敗的第二點就是沒搞清楚家庭的本質,一味地讓母親遷就媳婦。
在我國,傳統的“家庭本位”的思想依然佔主流位置。
和“個人主義”不同的是,“家庭本位”強調家庭共同體的利益應該高於個人利益,所以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説,
“婚姻”其實是一種“家族勢力”的擴大。
受“家庭本位”觀念的影響,“傳宗接代”就變成了一個家庭的大事。
張媽顯然就是一個受“家庭本位”思想影響很深的人,她從內心接受不了媳婦生不了孩子這件事,在這樣的背景下,想要調和婆媳倆的關係就變得非常難。
儘管張媽對陳松伶一百個不滿意,但因為她太愛張鐸了,所以還是接受了陳松伶這個兒媳,這根本就是一種無奈之舉。
而張鐸呢,不僅沒有體會到母親的這種失落,反而處處讓母親忍讓,以至於陳松伶在向張鐸告狀説“
照這個相用了15分鐘的時候
”,張媽立刻就接了一句:
我難為你媳婦了。
而陳松伶呢,本身就有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還不會説漂亮話,弄得張媽一見到她就高興不起來。
這婆媳關係能好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