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0萬空巢青年最缺什麼?|兩會快評

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胡衞在一份提案中提供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處於獨居狀態的空巢青年已經超過7700萬人,預計2021年將上升到9200萬人。他建議,在尊重空巢青年羣體中對於獨居甚至獨身的個體生活方式選擇的基礎上,為有需要的人羣提供身心健康能力服務和家庭建構實務能力服務。

空巢青年一般指與父母及親人分居,單身且獨自居住的成年人羣體。201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孤獨是空巢青年的普遍感受。在他們經歷的所有困難中,佔比最高的一項就是“缺乏情感支持”(57.9%)。

傳統中國社會是一個強關係社會。梁漱溟先生就認為,中國社會是“倫理本位”,“一個人生活在倫理社會里,各種倫理關係便由四面八方包圍了他。”通過血緣、姻緣、親緣、地緣和業緣紐帶,社會聯結成為結構緊密、運行有力的社會網絡,為社會成員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持。在一個具有強關係傳統的社會里湧現出9200萬空巢青年,近六成空巢青年認為“缺乏情感支持”是自己面臨的最大困難,其背後折射出社會結構的劇烈嬗變,確實應該引起關注。

從“倫理本位”到“空巢青年”,直接原因就是人口遷徙和社會轉型。空巢青年羣體主要分佈在大中城市,其中五分之一分佈在深圳、北京、廣州和上海等一線城市。很多空巢青年都離開了自己出生成長的地方,到大中城市裏工作生活。這種人口遷徙,就是他們從強關係的“倫理本位”社會,跳入空巢狀態的直接原因。

在他們的故鄉,社會網絡是先賦的。在他們出生之前,其家庭以血緣、姻緣、親緣、地緣和業緣為紐帶的社會網絡已經存在。他們出生之後,可以自動地獲得這個社會網絡提供的情感支持。但他們進入大中城市之後,社會網絡則是自致的。它本不存在,要通過他們主動建構才能逐步建立形成。如果他們不主動建構,這個社會網絡就很難形成,他們就很難藉此獲得情感支持。

一般來説 ,城市治理者比較重視正式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的建設。例如致力於建設健全完善的法治環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等。但是對於非正式制度,比如社團組織、社會網絡的建設往往缺乏有效抓手。年輕人能否交到朋友,有多少機會參加社團組織,業餘生活是否豐富多彩,婚戀生活是否順利,能否獲得情感支持,這些事務城市治理者確實很難介入。然而,社團組織是否充分發育,社會網絡能否有效建構,都是影響年輕人是否“空巢”、能否獲得情感支持的重要因素。當空巢青年的規模已經高達9200萬人,城市治理者就應該給予他們更多地關注了。

針對空巢青年羣體普遍存在的孤獨感、空虛感、缺乏情感寄託、依賴外賣和虛擬網絡等諸多狀況,在提供身心健康能力服務和家庭建構實務能力服務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建構起社會支持網絡,使他們銜入社會網絡之中,擺脱原子式的生活狀態,可能是更加根本的解決之道。

建構社會網絡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既受制於正式制度的因素,也與正式制度展開互動。基於不同的目標,建構社會網絡還可以採取不同的行動策略。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可以更加主動地作為。比如,空巢青年在現實生活中缺乏情感支持,但在網絡世界裏卻不一定缺乏情感支持。一位空巢青年可能在網絡空間裏具有多重歸屬,是網絡世界裏眾多虛擬社團的成員,這些社團都可以為其提供情感支持。對於一些積極健康的虛擬社團,能否提供政策條件,鼓勵、幫助它們延伸到線下,使網絡上形成的社會網絡,變成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網絡?再比如,羣團組織是黨聯繫各方面羣眾的橋樑和紐帶,與青年羣體也有廣泛的聯繫。充分發揮羣團組織的作用,也可以幫助青年人建立起社會支持網絡。這些措施不但可以幫助青年人獲得情感支持,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也有利於整體社會的和諧穩定。

欄目主編:封壽炎 文字編輯:封壽炎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雍凱

來源:作者:封壽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31 字。

轉載請註明: 9200萬空巢青年最缺什麼?|兩會快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