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修樹”守護香港供電安全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本報記者 陳 然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8月04日 第 04 版)
戴好安全帽、護目鏡、防滑手套,繫緊腰間的攀樹繩和電油鏈鋸,修樹員雙腿發力,靈巧地攀上樹冠;樹下,另一工作人員手持平板電腦,邊觀察數據邊經對講機指示修樹員修剪枝幹。不消一小時,被剪掉的碎枝葉片順着遊繩滑落地面,樹木已煥然一新。
這便是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一級資深技術督導員劉威隆近期的日常工作。“香港郊野地區綠樹成蔭、枝葉繁茂,在帶來清新空氣的同時,卻對架空電纜構成潛在風險,所以一定要及時修剪。”劉威隆説。
1901年成立於香港的中華電力有限公司,是香港兩家電力供應商之一,主要為九龍、新界及大部分離島地區供電,目前服務全港逾八成人口。
日前,中華電力在新界荃灣舉行傳媒探訪活動。劉威隆向記者介紹,為避免過高的樹枝或斷枝幹擾電纜而造成電壓不穩等事故,中電在2001年成立專責修樹隊進行樹木護理,並於2022年4月正式啓用香港首個“農林管理預測系統”,將修樹工作系統化、智能化,以確保供電系統安全穩定。
從平板電腦上打開由中電修樹隊研發的“農林管理預測系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地圖上密密麻麻、不同顏色的“小樹”圖標。放大地圖局部,單擊一棵“小樹”,屏幕左側立刻彈出有關該樹木的數十項信息:地理位置、植被編號、樹種名稱、樹齡、樹幹與電纜距離、修樹記錄、風險等級……
“這是一個綜合樹木管理平台。我們結合地理資訊系統技術及全球導航衞星系統,記錄了中電架空電纜範圍內逾17萬棵樹木的資料。”中華電力有限公司輸電及供電業務部北區總監劉浩然為記者演示該系統使用方法時説,其最大特色是能夠預測樹木未來6個月內的生長情況,估算它們與架空電纜之間的距離,“距離越近,潛在風險越高。”
系統經數據分析後,會將樹木劃分為“低風險”“中風險”“中高風險”及“高風險”4個等級,並以綠、黃、橙、紅4種顏色顯示在地圖上,有助修樹隊一目瞭然地監察樹木情況,合理安排修樹工作。
“香港有400多個樹種,其中超過一半生長於架空電纜附近。”為優化“農林管理預測系統”,有“樹博士”之稱的香港教育大學地理及環境科學研究講座教授詹志勇自告奮勇地參與了進來。
在系統正式推出前的一年多時間裏,詹志勇率領團隊展開“架空電纜沿線預測性植被管理研究”,選取架空電纜範圍內最常見的10個樹種,監測並探討修樹方式及天氣狀況對樹木新生長嫩枝(又稱“水橫枝”)的影響。
“研究發現,陽光、温度及降雨量越高,水橫枝的生長速度越快。”詹志勇舉例説,香港常見植物例如銀合歡、洋紫荊等,不僅自身生長速度快,水橫枝的發展速度同樣驚人,“修剪後2個月即可生長達2米。”
根據詹志勇及團隊的研究數據,中華電力不斷修正樹木生長“方程式”,制訂合適的樹木管理措施及修樹“時間表”,以便更有效地分配資源和人手,預計每年可節省超過150萬港元的營運成本。
提起“農林管理預測系統”的精準高效,已有逾10年修樹經驗的劉威隆讚不絕口。他直言,過去修樹全靠老師傅的記憶和經驗,有時需在樹林裏耗費大半天尋找有觸碰電纜風險的樹枝,有時摸到記憶中的樹木跟前才發現其實際生長情況尚未達到需要修剪的地步,“工作效率很低,非常浪費時間。”
而在新系統的技術輔助下,由劉威隆帶領的40餘名修樹隊員在過去一年間已進行約8萬樹次的修剪工作,不僅確保了樹木健康生長,更為香港郊野地區的安全供電保駕護航。
“現在,我不用額外花心思去硬記樹木資料,可以更專心地把電能專業、樹藝知識和農林護理技術傳承給下一代了。”劉威隆爽朗一笑。伴隨他們每一次攀樹、修樹,香港叢林郊野的樹木枝椏遠離了電纜,守護香港供電安全的使命責任也深深印進了年輕修樹隊員的心中。
(本報香港8月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