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明實踐怎樣搞?南岸做法值得借鑑
來源:重慶日報網
一月七日,南岸區南山街道放牛村,遊人在此打卡拍照記錄鄉村美景。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建在家門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把搬走的老居民吸引了回來;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指導下,村民也享受到了優質物業服務;街道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一年一度為平凡英雄發佈心願……近日,重慶日報記者走進南岸區,近距離觀察一個個鮮活的、可借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好做法。
曾經嫌棄社區環境的居民又搬回來了
“20多年來,我見證了這裏的變化,很高興又搬回來了。”46歲的張天燚在花園路街道南湖社區花園一村經營着一家小書吧,從多年前嫁來這裏住進這個家,到後來將房屋出租,再到自己裝修經營,張天燚説,是社區的美把她“拉”了回來。
花園一村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屬老舊散小區,有居民486户。過去居民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不高,加上小區基礎設施老化、違章搭建、治安隱患等問題突出,居民們紛紛搬離小區。
2019年1月,南湖社區打通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最後100米”,創新性地把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建在居民樓下,並結合老舊小區綜合整治,開展一系列文明實踐活動,盤活羣眾力量。
社區新建了300平方米文化活動廣場、100平方米三益亭、50平方米三益書院;對原先的垃圾堆、陡坡地段、破舊圍牆等閒置用地進行“微改造”“微更新”,以兒童之家、科普之家、黨羣之家、創客之家等取而代之;還動員46家底樓住户各施巧思,打造自己家門口別具一格的“一米花園”。
老舊社區重新煥發魅力,一些社區咖啡館、書吧成為“網紅”打卡點,一些搬走的老居民又搬了回來。
現在,僅花園一村就有註冊志願者500餘人,每四位居民中至少有一位是志願者,他們讓陌生的鄰里相互熟悉起來、疏遠的鄰居親近起來、寂寞的樓道熱鬧起來。
作為第一批迴花園一村的創業者,張天燚得到了南湖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大力支持,書吧實現了與南岸區圖書館通借通還,她也成為了自家樓棟新時代文明實踐點的管理志願者。
村裏的物業公司管得寬還給村民分紅
作為全國文明村,南山街道放牛村擁有南岸區首個村級物業公司,這個物業公司不同於小區物業,他們管得更寬,還能給村民分紅。
放牛村是全市20個鄉村振興示範村之一,也是南岸區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示範村。如何進一步美化村容村貌,讓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持續改善和有效維護,放牛村探索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結合,建立基層社會治理長效機制。
2020年4月,重慶綠金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啓動運作,南山街道黨工委書記冉啓貽介紹,物業公司主要負責全村道路、基礎設施及居民房前屋後等公共區域的環境整治維護,管理經營部分村級集體資產,並承接一些外包物業服務。
“物管公司不僅解決了環境管護的難題,還調動了村民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冉啓貽説,綠金物業村集體佔股51%、村民佔股49%,根據不同的主體收取相應的物管費。物業公司獲得的收入扣除開支和運營費用外,剩下的收益按全村人口進行分紅。
這套辦法運行不到一年,村集體增收100餘萬元,村民人均分紅500元。更重要的是,村裏人居環境、公共服務設施得到進一步提升,放牛村也以此為契機,探索形成村民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模式,村民們的歸宿感迅速提升。
如今的放牛村,白牆灰瓦、園林樓閣、獨門獨院,呈現出一派園林風光,錯落有致的村莊中分佈着40多家民宿、咖啡館、書院。
鄉村更美了,來放牛村觀光旅遊的遊客也逐漸增多,以前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都回到村裏發展綠色產業。
2020年,村民劉凱將自家院壩進行改造,開起了特色農家樂。他告訴記者:“村裏環境舒適,空氣好,週末、節假日農家樂裏的遊客幾乎滿滿當當。有了物業公司,我們忙不過來時,工作人員還能來搭把手。”
每年為平凡英雄徵集發佈“海棠心願”
生活或工作在海棠溪街道的人都知道,街道每年都會結合當年工作主題,向符合主題的身邊榜樣徵集“微心願”,再由社會各界認領和幫助實現心願,這就是“海棠心願”。
上月,海棠溪街道推出2020年的66個“海棠心願”,一天內被全部認領完。
“戰疫、抗洪,在2020年的兩場巨大考驗中,除了醫務工作者、應急救援人員和公安民警,還有許許多多社區工作者、基層幹部職工、環衞工人和志願者戰鬥在一線。”海棠溪街道相關負責人説,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2020年的“海棠心願”就是為這些平凡英雄實現心願。
“這一條心願簡直就是為我量身訂做,我來認領。”龍門浩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黨員林璟看到一位社區工作者發佈的心願:希望給黨員組織一次防疫知識講座培訓。
留下認領電話後,林璟就開始着手為南山道社區的黨員準備防疫知識講座,“本來就想以自己微薄的力量完成一個心願,看到與我專業相關的,當然要秒認。”
一位社區民警在“心願牌”上寫着:在抗疫一線早出晚歸,與家人處於“失聯”狀態,疫情好轉後與孩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希望能與孩子參與一次親子活動。年輕媽媽餘女士當場認領了這個心願。
3年來,“海棠心願”已吸引1500餘人、66個社會單位參與,共為139人圓夢。這一活動成了居民口中的暖心工程,是傳遞公益正能量的平台,更是海棠溪街道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重要舉措。本報首席記者 張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