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的“親密關係”,都要經歷這四個階段
在感情裏,我們或許都渴望過自己能遇到一個靈魂伴侶,相愛一生。
可現實生活中往往都會背道而馳,一次又一次的經歷告訴我們: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前段時間看了克里斯多福·孟的《親密關係》這本書後受益頗多,它的副標題是:通往靈魂的橋樑。
換言之,在親密關係裏,男人和女人的相處模式如同對着鏡子裏的自己,只有當我們更清楚的認識自己和了解自己後,或許才能獲得一份美滿的愛情。
什麼是親密關係?
生活中,儘管我們會對身邊的人很友好,但有時因為“親密關係”的存在不能越界,時刻提醒我們要懂得保持距離。
心理學家Kelly(1983)曾提出:關係是指二個人彼此能互相影響對方,並且互相依賴。
所以,像一般夫妻關係、戀人關係,甚至很友好的朋友和閨蜜都稱之為親密關係。
如何經營親密關係?
兩個人剛在一起時無論多麼親密,相處久了或多或少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拌嘴,鬧得意見不合。
以至於很多人都會説:再恩愛的夫妻一生都有100次想離婚,50次想掐死對方的衝動。
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親密關係給了我們温暖、甜蜜和理解的同時,也給了我們冷漠、爭吵和誤解。
所以我們必須要明白:享受愛的同時也免不了被傷害。
那麼在相處的過程中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被傷害呢?
答:期望值過高。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擇偶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從情竇初開時我們認為只要相愛就好,其他都不是問題,到久經情場後認為愛情再美好也需要物質基礎作為保障。
以至於很多人在挑選自己的另一半時都會按照“理想情人”的標準去找。
起初相處的很愉快,彼此都認為找到了生命中對的人,但在接下來的日子裏逐漸發現對方和自己幻想中的類型不一樣,就動起了改造的念頭,一般情況下是很難改造成功的。
然後就出現失望的情緒,認為對方不是自己的“理想情人”,感情岌岌可危。
其實在親密關係裏,大家多半都會經歷這四個心理階段,只有明白了其中道理並且學會運用到生活中去,關係或許才會經營的更好。
01、月暈階段
克里斯多福·孟認為,戀人初遇時,會體驗到一個心理現象——“月暈現象”。
當我們認為月光很美麗,陽光很刺眼的時候,卻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月亮本身是不會發光的,它只是反射太陽的光。
從這裏,我們必須要明白一個道理:看待問題時,要透過表象看實質。
愛情,或許本身就自帶偏見,畢竟“情人眼裏出西施”。有時候自己看對眼了,就會把對方幻想成自己的“理想情人”。
其實有幻想不一定是件錯事,但如果把幻想帶入生活中就會成為感情的阻力,畢竟人無完人。
02、幻滅階段
克里斯多福·孟認為,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在於需求。
我們在茫茫人海中尋找另一半時,無非希望對方可以理解自己、支持自己,給予自己温暖和鼓勵......
但很多人在相處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就形成一種“主僕關係”:一方無底線包容,另一方瘋狂索取。
時間長了關係開始出現不平等,兩人矛盾就此產生,如果不及時處理就會導致分手。
所以,該如何度過這個階段呢?
建議大家在這個階段時一定要保持理智,不要糊里糊塗地輕信對方所説的話,要學會思考,想想兩個人從前在一起的點點滴滴,然後再甄別這個人是否適合作為終身伴侶。
因為很多情侶進入第二階段後,就開始慢慢暴露出自己以前所隱藏的缺點。如果有些缺點自己始終無法克服,那麼就要學會及時止損。
當然,如果你知道對方身上的缺點後,還想繼續走下去,就要試着多理解和包容對方,不要雞蛋裏挑骨頭。
03、內省階段
兩個人在相處的過程中,最好的相處好模式無非是:從對方身上能夠更清楚的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最終找回自己。
進入內省階段後,感情或許會進入瓶頸期,當初的激情不再,有的僅僅是平淡生活。所以,我們要學會自省,重新看待自己和對方乃至這段感情。
無論是戀愛還是婚姻我們都需要摒棄一個概念:愛和不愛。
有時候我們或許會因為對方的一個無心舉動胡思亂想,認為對方心裏沒有自己,不愛自己了。
其實在相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接納對方的性格,瞭解對方的原生家庭,從源頭認識自己的伴侶。
要學會把希望寄託在自己身上,自己強大了就會減少對另一半的抱怨。
04、啓示階段
當一段感情進入第四個階段後,説明你已經找到了愛情的真諦,生活的應該很幸福。
這個時候你或許不會要求伴侶為自己改變多少,因為你已經從心底裏接受這個不完美的TA,甚至還非常愛TA。
和TA在一起時,你可以無條件的相信對方,把TA當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學會感恩,感謝有TA的陪伴自己的餘生才不孤獨寂寞。
看完這篇文章後,你覺得你和另一半的親密關係到哪個階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