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親子關係,就是毀在“你不懂我”!
你有沒有覺得,孩子的心有時候如充滿謎的世界。
恰如當年懵懂迷茫的你我。
在父母眼裏,好像什麼都不懂,什麼都得聽大人的。
可我們心裏卻有很多很多的話想説,有很多的煩惱需要傾瀉。
我們常説:你若懂我,該有多好。
而孩子內心最想説的一句話應該是“爸媽懂我,該有多好”。
可我們真的懂孩子嗎?
我覺得是每一個父母應該考慮的一個問題。
要知道:當你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才有機會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你只看到了我在發脾氣,卻不去想想我為什麼會發脾氣?
去年的暑期檔熱播劇《小歡喜》對當代家庭親子關係的真實刻畫,就是當代父母與孩子關係的鏡子。
劇中最引人注目的戲劇衝突就是三個不同家庭的孩子在衝刺高考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親子矛盾:
孩子已經長大,渴望離開父母的懷抱自由奔跑,渴望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
而父母卻想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為孩子規劃的路線成長,不斷地與孩子產生衝突。
其實,很多父母一生都在為了孩子要成為怎麼樣的人而努力,而忽略了自己想要成為怎麼樣的父母。
從小到大我們最常聽的一句話就是:“你不懂,我這是為你好啊,你將來會感激我的。”
這句話幾乎是中國式家庭的教導金句,來自家庭的道德綁架:“我這都是為你好”。
而《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單親媽媽宋倩更是淋漓盡致的展現了這份沉甸甸的愛。
為了能讓女兒喬英子在學習時不被打擾,她在家中安裝了隔音牆來製造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就連百葉窗的升降都是隻能在外面控制。
為了讓女兒能安心備戰高考,甚至拒絕前夫看望女兒。
在媽媽看來,她為女兒量身定做的目標就是最好的,女兒不應該有自己的計劃,甚至應該和自己的人生理想完全契合。
“我身邊一個人都沒有了,為你我放棄了多少我也想幹成的事,我對你説過嗎?”
宋倩舉着“我是為你好”的旗幟,360度的介入、干預甚至是掌控着女兒的生活。
然而這些付出卻最終導致了英子厭學,翹課,成績下滑,甚至患上中度抑鬱症的結果。
以愛之名,兩敗俱傷,多麼令人可悲。
其實,有多少父母是這樣的呢。
記得很早以前,我和皮皮的關係也是這樣。
皮皮喜歡畫畫,但是我覺得畫畫沒什麼用,完全浪費時間,然後不讓皮皮畫。
結果皮皮就一個勁的哭,皮皮一哭,我的怒氣就上來了。
看到自己的孩子貪玩,不給玩就哭哭啼啼,相信很多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教訓他一頓,心急之下想着打罵震懾一番。
孩子可能會因為害怕而停住哭,但是他內心是怎樣的體驗呢?
但後來我明白了,接納和引導,比壓制更重要,傾聽比打罵更有效。
因為我已經清楚地意識到,這是皮皮的個人成長和對於形象思維的鍛鍊。
當皮皮因為畫的不好而哭泣時,我還選擇心平氣和地跟他説:“你可以試着自己畫,多畫幾遍,如果你畫不好,可以考慮畫點簡單一點的”。
我沒有發脾氣,也沒有批評他,就那樣平靜地接納他,告訴他可以怎麼做,然後等着他自己去做。
如今,他遇到做不好的事,會自己一次又一次嘗試去做好,而不是哭。
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説到:“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
所以,教育孩子不是把孩子硬塞到模子中,印出一個複製品來,更不是忽略孩子的訴求,一意孤行。而是學會傾聽孩子,允許孩子表達他們自己,這才是最好的教育。
你説你懂我,可你卻不知道我到底在想什麼,而只是自以為是地覺得懂我。
為人父母,恨不能孩子的一生順風順水,避免一切挫折與失敗。
於是,大手一揮,自作主張替孩子規劃好成長的路線。
以為只要孩子按部就班,便可無憂無慮。
可若是挫折突然襲來,孩子又如何憑單薄之力抵擋呢?
這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指向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父母只能陪伴孩子走一段的路,終究會有揮手告別的一天。
而我們留給孩子最好的愛,便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就像書裏説的那樣: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段,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