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學家:對中國如期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充滿信心

中新社柏林9月22日電 (記者 彭大偉)德國著名經濟學家、不來梅大學經濟學教授沃爾弗拉姆·埃爾斯納(Wolfram Elsner)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十四五”規劃、“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令人印象極為深刻,他對中國如期實現“十四五”規劃中確立的各項目標表示充滿信心。

沃爾弗拉姆·埃爾斯納出版有多本關於中國發展的書籍,並曾在演講中以德國柏林新機場工期延宕九年和德國高鐵頻頻晚點等例子來説明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已經遙遙領先。他指出,與西方相比,在技術創新領域,中國實際上提供了一個供新技術更快地擴散和進化的環境。他呼籲西方不應以陳舊的、歐洲中心主義的視角來看待中國所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當正視中國國企發展展現出的強大效率。他同時注意到中國的若干積極發展態勢:在中國,私人資本被引導和鼓勵用於改善社會福祉,而非像西方大企業資本那樣一味逐利;中國集體主義的傳統還發展出瞭如今盛行的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業態;統計顯示,中國的基尼係數近年來也呈下降態勢。

談及“十四五”規劃,沃爾弗拉姆·埃爾斯納向中新社記者感慨,這是一份令人印象“極為深刻”的文件,“以我對中國發展表現的瞭解,規劃中確立的願景都將在2025年前後順利成為現實。”他認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使得中國既能夠更加不受制於那些懷有惡意的國家,同時又能更好地向其它國家敞開大門。

“我將規劃確立的目標稱為‘改革開放2.0’。”他具體指出,這包括推動中國在生態領域的發展,尤其是改善能源格局、降低碳排放;改革義務教育,支持父母養育子女;幫助老年人和退休人羣更好地融入社會;改善醫患關係;提高人民的預期壽命等等。

“我多次向對綠色基金投資感興趣的銀行家們介紹中國‘十四五’規劃,他們都驚訝於中國製定規劃時對各個領域的全面統籌,同時也驚訝於一個國家和一個體制竟能如此着力於真正地改善人民的處境——與之相對的是,這些銀行家對德國和歐盟在抗疫、IT科技、教育、生態等方面的停滯不前感到沮喪。”沃爾弗拉姆·埃爾斯納預計,當2025年中國順利完成“十四五”規劃時,它將在氣候政策方面領先西方。在技術、經濟、環境和社會等領域,中國將成為全人類探索未來可能性的“試驗場”。“全世界都將懷着極大的興趣注視中國。”(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32 字。

轉載請註明: 德國經濟學家:對中國如期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充滿信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