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唐小西
“痛苦要是説給你聽,我會得到雙倍痛苦。”
在一個綜藝節目裏,焦俊豔對父親這麼説。
“我跟你們説完之後,你們也替我解決不了那些問題,然後還要問我很多很多問題。”
一個孩子是怎麼慢慢封閉自己的?
熱播劇《小捨得》裏,米桃曾是個開朗的女孩,但因為家裏條件不好,和同學們在某些話題上總是説不上話,慢慢變得有些自卑。
媽媽因為工作關係,有機會讓米桃到自己僱主家學習,但米桃卻覺得和同學家相差太大,撒謊沒去。
媽媽知道後,不顧女兒的感受,指責她不該撒謊,應該要懂事點,白白浪費了自己的一番心血。
媽媽説:“多好的機會啊。放了學可以和歡歡一起,還能早點吃到媽媽做的飯,功課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問問歡歡爸爸……你怎麼就不懂得珍惜啊。”
“你不能太內向了……”
一旁的爸爸看米桃始終沒有吭聲,罵女兒“上不得枱面”,甚至粗暴地拽起女兒衣服,險些把孩子拽倒在地。
米桃撒謊固然不對,但她也曾想求助父母,誰知等來的卻是父母的指責和批評。
時間長了,她也就學會了閉上嘴巴。
為什麼寧願自己扛,也不願告訴父母?
和米桃父母一樣的人很多。孩子犯錯,第一反應是數落,説出的話更是字字扎心:
“告訴你不要這麼做,長記性了吧。”
“早叫你聽話,活該。”
前幾天,陝西西安一個12歲女孩,在一堵牆上寫下“再見了”三個字。
絕望地從20層的公寓樓縱身一跳,離開了這個世界。
原因是,老師辦公室丟失了1200元錢,而這次女孩來辦公室後,走廊的監控剛好拍到她手裏有類似錢的東西。
女孩被叫過來詢問情況,她極力辯解説自己沒有拿錢,拜託老師千萬不要“告家長”。
成績優異,同時擔任班委的孩子,本應該有美好的未來,但是面臨“困境”,她卻選擇獨自承受,甚至不敢讓家人知道。
寧願玉石俱焚、也不願求助父母的孩子,心裏究竟藏了多少委屈啊?
家,本該是孩子最温暖的港灣,那句“家不是依靠”,何嘗不是壓垮內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多少孩子的悲劇,都毀在開不了口。
可是,那些孩子為什麼寧願默默崩潰,也無法伸出求助的雙手?
美國心理學家塞裏格曼曾做過一個實驗,用蜂音器為信號,電擊關在籠子裏的小狗,小狗拼命逃卻始終逃不掉。
一次又一次,小狗已經放棄掙扎了。
哪怕打開籠門,蜂音器一響,小狗也只會卧倒在地呻吟和顫抖,絕望地等待着痛苦的到來。
這就是著名的“習得性無助”。
孩子天生就懂得趨吉避凶,當遭遇痛苦,他會嘗試尋找解脱的出口,而父母,就是孩子的出口,也是他們最後的退路。
倘若那個出口等待他的是再一次的傷害,他就會放棄甚至厭惡那個出口,形成習得性無助。
往往因為沒有了身後的退路,所以孩子才會有苦難言。
那個遇事自己扛,始終不敢開口求助的孩子,真的太苦了。
遇事不敢告訴父母的孩子,到底有多苦?
你知道被鋼釘刺穿胸膛的感覺嗎?
6歲的勤勤乖巧懂事,跟着爸爸去工地的時候,不小心被釘槍擊中。
但她沒有出聲,裝作若無其事地跟着爸爸回家。
到了晚上,她實在疼得受不了,才支支吾吾和爸媽説了實話。
一根鋼釘,狠狠紮在距離心臟26毫米的地方,與死神擦肩而過。
鋼釘,真的很疼。開口説句話,卻那麼難。
她害怕自己説出口,父母會埋怨“你怎麼那麼不小心?”“誰讓你做的,真是添麻煩。”
所以,她才會告訴自己,忍一下吧,過一下就好了,爸爸媽媽不喜歡這麼笨手笨腳的自己。
寧願忍受鑽心的疼痛,不敢哭,也不敢告訴父母,與其説是怕被罵,不如説,是怕不被父母接納。
尹建莉曾説,孩子寧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訴家長,這其實是個信號,説明家長和孩子的相處出了問題。
比遭遇不幸更可悲的,是父母根本不知道孩子的困境,更不知道是自己堵住了孩子求助的出口。
每一句無心的敷衍,每一個不經意的忽視,一點點積累在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
讓孩子漸漸對父母關上了心門。
知乎上有個網友這樣形容:“很多父母都是這樣,自己孩子受傷後第一反應不是安慰和關心,是邊罵邊打邊心疼。”
在面對孩子受傷的時候,沒有父母不心疼,但是有更多父母用錯了表達方式:
“你怎麼這麼蠢,連個路都走不好!”
“叫你不要玩火,這下把手燒了吧,疼死你活該!”
“你眼睛長頭頂上了嗎?這麼大個坑都看不見?”
……
明明是關心,一出口卻變了味,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豆腐心”,只能感受到“刀子嘴”。
曾看過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男孩平時成績不好,但卻在期中考試名列前茅,於是老師懷疑他作弊。
男孩氣不過,直接要求給媽媽打電話。
媽媽到辦公室後聽了事情的經過,對老師説:“最近孩子很努力,學習到很晚才休息。如果不放心,可以看看他下次的成績。”
聽到媽媽的話,孩子眼睛有些濕潤。
從那以後,他再沒有調皮搗亂而是發奮學習,每次考試都保持在班級前三。
媽媽説,其實自己當時也有點懷疑,但孩子主動給自己打電話,她不能辜負孩子的信任。
小的時候,孩子累了、餓了,他們用哭聲告訴父母,自己需要他們;長大了,在迷茫、無措甚至害怕的時候,他們同樣地渴求着父母。
而父母能做的,就是站在他的背後,給他鼓勵,給他勇氣,給他託底。
多少悲劇,不是父母“不愛”,而是“看不見”。
只有看見了孩子,懂得了他們的心聲,才能讓孩子勇敢地説出口“我要告訴我爸爸媽媽”。
哪怕你説的多不可思議,但我們始終願意相信。只要你説,我們就聽。
那麼,再難邁過的坎,有了父母的肩膀,也總比一個人默默扛好;
再困難的窘境,有了父母的信任,孩子也就有了堅持和重新再來的勇氣。
遇到事情,孩子是勇敢地向父母開口,還是默默地自己咬牙堅持,全在父母的態度。
所謂父母子女,其實就是一場,關於愛與信任的雙向奔赴。
當孩子知道,哪怕犯錯,父母依然會愛着自己,他就會對父母產生最深的依戀,也就有了回家的勇氣。
因為愛,所以他們懂得了信任,哪怕面對未知,也明白自己能有隨時被接納的温暖和底氣。
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莫過於孩子長大了,無論遇到什麼事,仍然可以敞開心扉,選擇告訴你。
也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開口有人在意,身後有陽光,眼中有希望。
—— End ——
作者:唐小西,80後寶媽,專注親子教育,立志與孩子一起成長。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