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 用最小代價實現最大防控成果
近期,我國多地出現散發新冠肺炎疫情,部分地區疫情上升速度較快。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成果,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那麼如何從嚴從實開展防控工作?怎樣進一步提高科學精準的防控水平?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從2021年12月開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進入了第四波流行高峯,目前仍處於高位流行的水平。特別是今年以來,周邊國家和地區疫情快速上升,與我國疫情水平的‘壓力差’不斷增大。”國家衞健委副主任、國家疾控局局長王賀勝説,近期疫情輸入的壓力明顯增加,而有的地方認為奧密克戎變異株症狀輕,流感化,有“歇歇腳、緩一緩”的心態,常態化防控和應急處置放鬆了要求。
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2月,我國日均輸入感染者數為91例,遠高於2020年的22例和2021年的32例。今年3月以來,日均輸入感染者數超過200例,單日最高超過300例。國家衞生健康委組織專家分析研判認為,全球本輪疫情高位流行,且近期不會結束。我國仍將持續面臨同時段多地發生以奧密克戎變異株為主的疫情風險,防控形勢日趨嚴峻複雜。
“近期全球主要流行的奧密克戎變異株,特別是BA.2亞分支,較以往病毒株的傳播性和隱匿性都更強,該病毒感染後多以輕症和無症狀為主,導致輸入來源更加隱匿、傳播方式更加多樣,疫情發現時往往已經波及了一定的範圍。”王賀勝説,近期我國本土聚集性疫情都是境外輸入來源引起的,我們要進一步提升監測預警的靈敏性,健全多點觸發的監測機制,切實提高疫情的“早發現”能力。
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
針對近期全國局部地區發生的多起本土聚集性疫情,要求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堅決守住疫情不出現規模性反彈的底線。王賀勝表示,“動態清零”的目標就是以最低的社會成本,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疫情,核心是快速反應、精準防控。事實證明,我國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2020年我國是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當前,國家衞健委已經會同相關部門加強對疫情重點地區的防控指導,落實“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要求,從嚴從實開展防控工作,力爭儘快有效控制局部聚集性疫情。
“當前疫情防控的難點是如何及時發現全部的感染者。”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介紹,目前我國流行的奧密克戎BA.2毒株傳播速度比BA.1快了66%,而奧密克戎BA.1毒株的傳播速度比德爾塔毒株快77%,這説明,現在的疫情傳播速度比去年更快了。“要想及時控制疫情,需要進一步提高反應速度。一定要‘及時’,趕在病毒傳播之前將其截住。同時要做到‘全部’,發現整個傳播鏈上所有可能感染的人,為切斷傳播提供重要的信息。目前,我國已經藉助了大數據和核酸檢測儘快阻斷傳染源。”
針對近期疫情形勢,國家已經加大了疫情防控工作力度。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每天召開全國疫情防控視頻會商會,督促推動各項防控工作落實到位,同時,組派國家工作組赴內蒙古、雲南、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廣東等省份指導疫情處置工作。“整體來看,目前各疫情發生地的疫情應對處置工作正在有序、有力推進,部分地方已出現向好趨勢。”國家衞健委疾控局副局長、一級巡視員雷正龍説,將繼續指導疫情發生地落細落實疫情處置要求,加快核酸篩查和風險人員排查管控,努力做到“應檢盡檢”“應隔盡隔”“應治盡治”“應管儘管”,儘快實現社會面“清零”。
防控政策更科學精準
日前,國家衞健委印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對於一些認為防控政策是否就此放鬆的社會關切,國家衞健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表示,第九版診療方案的修訂並不意味着防控政策的放鬆,而是要更加科學精準防控,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各地仍然要慎終如始地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按照新版診療方案,對新冠病毒感染者採取分類收治措施,輕型病例實行集中隔離管理。焦雅輝表示,根據各地反映的“奧密克戎變異毒株患者以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為主,大多不需要過多治療,全部收治到定點醫院會佔用大量醫療資源”等意見,方案進一步完善了病例分類收治措施。“輕型病例不再被收入定點醫院,對他們和無症狀感染者採取集中隔離管理的措施;對於普通型、重症和危重型,以及具有高風險因素的病例,將被集中收治到定點醫院。輕型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是核酸陽性,所以集中隔離管理設施跟密接人員,包括入境人員的隔離點,要嚴格區分開來。同時也要配備一定的醫務人員,對輕型病例給予適當對症治療,同時觀察病情,如病情加重,應及時轉至定點醫院治療。”
新版診療方案對出院標準也進行了修改,這又意味着什麼?焦雅輝表示,國內有關研究顯示,處於恢復期的感染者在核酸Ct值≥35時,樣本中未能分離出病毒,密切接觸者未發現被感染的情況。新版診療方案提出,在Ct值兩次≥35,中間間隔24小時,包括一些住院的病例症狀消失以後,就可以出院或者解除集中隔離的管理。之所以作出這樣的調整,不僅能把真正需要住院治療的病例集中收治到醫院裏來,還能為廣大人民羣眾提供正常的醫療服務。(經濟日報記者 吳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