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陷入能源困境 美國趁機從中漁利
近日,由於能源短缺,歐洲不少民眾“穿越”回燃木取暖時代,提前為過冬囤積柴火。為應對能源危機,歐洲多國政府紛紛宣佈重啓煤電,同時大量從美國購買液化天然氣。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認為,美國既是歐洲能源危機的始作俑者,也是最大受益者,這也引發了歐洲一些國家的反思。
邰背平:您認為哪些因素導致歐洲陷入能源危機?
崔洪建:歐洲現在面臨的能源問題,原因是比較複雜的,既有長期形成的原因,也有短期的誘發因素,尤其是眼前的烏克蘭危機。在俄烏衝突爆發前,在天然氣這一塊,歐洲能源對外依賴最大,40%以上是靠從俄羅斯進口。歐洲對俄羅斯的石油依賴是20%到30%。這就造成了目前歐洲能源問題的結構性因素。
俄烏衝突爆發之後,歐洲跟着美國一塊對俄羅斯搞制裁,俄羅斯也進行了一些反制裁的鬥爭。比如前一段時間大家討論了很多的“北溪-1”天然氣管道,現在還處於完全停氣的狀態。這些因素導致歐洲在與俄羅斯關係受到破壞的情況下,能源問題十分突出,幾乎釀成了危機。
邰背平:過去幾天,德國幾家歷史悠久的公司資不抵債宣佈破產。而在相鄰的法國,政府總理博爾內也警告本國公司要削減能源消耗。您認為能源危機在多大程度上會對歐盟經濟、社會、能源、環保產生影響?
崔洪建:能源一旦出問題,很快會在歐洲經濟中形成一個不穩定的傳導鏈。能源價格上漲會帶動其他相關領域價格上漲。首先受到影響的是食品行業,包括一些依賴能源的製造業,比如化工、機電等,造成老百姓普遍能感受到的通貨膨脹。
實際上,能源領域的問題很快就會傳導至經濟和民生領域。這就會引發兩個問題,一是歐洲現在出現了經濟衰退的風險。我們看到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德國,實際上二季度經濟已經出現了停滯。二是民生領域,今年冬天,歐洲民眾不得不支付高額成本購買能源。所以,在歐洲多數國家,從能源到經濟,再到民生,這樣一條危機傳導鏈已逐漸形成。
在俄烏衝突爆發以前,應該説歐盟和絕大多數歐洲國家在能源領域的主要目標還是實現碳中和。但是在俄烏衝突爆發以後,對於歐洲來説,能源安全的問題日漸嚴重。所以,歐洲多數國家都採取了一種比較曲折的方式,也就是暫時把碳中和目標讓位於解決能源安全問題。但從長期來看,“去碳”和實現能源轉型符合歐洲的根本利益,因此未來這個目標還是會堅持。但短期內實現這個目標的難度急劇加大,而且付出的成本也會繼續增加。
邰背平:您認為俄羅斯和歐盟在能源方面的博弈,誰是幕後推手?誰又是背後贏家?
崔洪建:在應對這場能源危機時,歐洲能想到的辦法不多,其中有一條就是找到新的進口能源來替代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歐洲開始大量購買美國產的液化天然氣,在今年6月份,也就是俄烏衝突爆發4個多月之後,據説歐洲從美國買的液化天然氣數量已經超過了歐洲從俄羅斯購買的管道天然氣數量,這就意味着美國正在取代俄羅斯,可能會成為歐洲最大的能源供應方。
所以,美國是這場能源危機的最大受益者。美國不僅打掉了俄羅斯對歐洲的能源供應,同時還取而代之,讓歐洲今後不僅在安全上,而且在能源上更加依賴於它。
邰背平:在出台六輪對俄製裁後,歐洲民眾走上街頭,抗議物價上漲。凜冬將至,您認為歐盟在俄烏衝突上的立場會不會因為能源危機而產生變化?
崔洪建:衝突爆發以來,歐洲內部的立場從來就沒有完全統一過。歐盟內部還有國家在推第七輪對俄製裁,就是要對俄羅斯天然氣開刀。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國家説,如果這樣做的話會涉及到核心能源安全問題,他們不願意跟。
歐洲正在逐漸調整自己的立場。一方面和美國拉開距離,強調歐洲仍然能夠在政治和外交領域發揮影響。另一方面,能源問題引發經濟和民生問題已經逐漸反映到政治層面。由於內部政策分歧、無法應對通貨膨脹和民眾生活成本上漲,一些歐洲國家的政府出現了更迭或者政策的變化。這些變化會從歐盟成員國之間、歐盟和美國的政策平衡之間等幾個維度,幫助歐洲更新它對這場衝突實質的認識,從而對自己的政策立場做出一些更準確的調整。
策劃:錢彤 劉加文
執行策劃:楊定都 劉暢 徐倩
統籌:畢秋蘭 劉小軍
特約嘉賓: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 崔洪建
特約主持:邰背平
剪輯:田健鍇
拍攝:許楠 趙鵬
視覺設計:楊霽昕
新華網、國際部聯合制作
新華社國際傳播融合平台出品
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
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