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和尊重 冬殘奧會志願服務的“人文準則”
“北京冬奧會結束以後,我們志願者協助場館在44小時內完成了95處無障礙設施和形象景觀的升級、改造,志願者們蒙上雙眼、乘坐輪椅,體驗殘疾人運動員每一條行動路線,提前解決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比如餐廳從冬奧會轉換到冬殘奧會,就要根據輪椅的尺寸來擴展空間。從我們開村到現在,大家的感覺都非常好。”北京冬殘奧會延慶冬殘奧村志願者鄭偉博今天下午在閉環內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時説:“這兩天我感受最深的,是殘疾人運動員最需要平等和尊重,比如我們跟在他們身後進門,他們會幫我們開門,這種感覺非常温暖,人和人在這裏是平等的,我們可能語言不通,但心是通的。”
鄭偉博是來自北京石油大學190個冬殘奧會志願者當中的一員,從學習冬殘奧會基本知識以及扶殘助殘的技巧與禮儀,到正確感知運動員需求、避免過度幫助,近半年時間全方位的培訓讓他和夥伴們在殘奧志願服務崗位上成為“温暖”的使者——這也是北京冬奧會之後,冬殘奧會志願服務的“人文準則”。
據北京冬殘奧會宣傳培訓處副處長劉裏裏介紹,總共約8800名志願者在北京冬殘奧會期間提供志願服務,絕大多數志願者為北京冬奧會保留志願者,其中84%來自於京冀兩地高校,他們的服務崗位包括北京冬殘奧會競賽場館、非競賽場館和設施,志願服務內容涵蓋了體育競賽、場館管理、語言服務、新聞運行等41個業務領域。
“北京冬奧會志願者中共有19名殘疾人,其中的12人繼續服務冬殘奧會,這12名志願者分佈在5個競賽場館和7個非競賽場館,他們將在場館管理、賽事服務、抵離、防疫和志願者等業務領域提供服務。”劉裏裏説:“這些殘疾人志願者職業背景涵蓋了高校學生、退役運動員、醫生、教師、社區工作者和自由職業者,絕大多數具有志願服務經驗,有人是學校志願服務隊骨幹,有人連續10年服務北京馬拉松賽,還有人持續為各種大型賽事活動提供醫療急救保障服務。這些殘疾人志願者有各自的專業技能,有人持有手語職業能力證書,能夠在志願者之家組織開展簡單的手語教學,有人具備豐富的疫情防控經驗,還有退役的殘奧冠軍,用豐富的人生經歷激勵身邊的人積極面對生活和工作。”
經過線上、線下的多輪通用及專項培訓,北京冬殘奧會志願者已經做好充分準備迎接殘奧會的“主角”,比如國家體育館(冬殘奧會期間冰橇冰球比賽場館)的601名志願者,就連“蹲姿交談”的模擬實踐亦已完成。
“我們把運動員入場板牆換成透明板牆,並進行澆冰,便於運動員上下場地。我們還對運動員更衣室進行置換,要根據殘奧運動員的標準對更衣室環境進行微調。另外從更衣室到訓練場館和競賽場館的路程,我們安排有專門的推車運送運動員裝備,還在推車上放了保護物以便更好保護運動員的裝備。”國家體育館體育業務領域志願者吳松澤説:“國家體育館的熱身區也有變化,冬奧會期間的健身單車現在換成了手搖器,運動員可以鍛鍊上肢熱身,還有一些細節,都可以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礎上為殘疾人運動員提供更合適的服務。”
更合適的服務包括餐廳菜牌位置的改變:在延慶冬殘奧村餐廳,盲文菜單區有志願者引導視障運動員通過觸摸“點菜”,菜牌也由冬奧會期間的菜品上方移至與餐枱的平齊位置,方便輪椅人士查看。
“擺渡車上有固定輪椅的鎖釦,殘疾人運動員的特殊裝備運送有覆膜保護,無障礙衞生間的扶手角度、無障礙通道的坡度,我們都有專門的設置,志願者每天都會進行檢查和維護。”鄭偉博説:“從冬奧會到冬殘奧會的轉換期間,變的是村內形象景觀設施,不變的是志願者的細心和暖心。能在需要的時候給予運動員們便捷、恰當、温馨而專業的服務,是我們工作最大的意義。”
北京冬殘奧會今晚開幕,今天又是中國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的日子,延慶冬殘奧村10餘名志願者在村內組織的舞龍舞獅表演,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村民們近距離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勃勃生機,而北京冬殘奧會也是他們向全世界展現殘疾人自強不息精神的最佳舞台。
“這幾天在國家體育館已經有隊伍開始訓練測試,我們發現很多時候殘奧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比如説滑倒、摔倒,或者拿的東西太多、有東西掉落不方便低頭去撿的時候,其實他們並不希望我們過去攙扶或者幫忙,他們更願意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這些操作。”吳松澤説:“我們就這樣感受運動員百折不撓和樂觀向上的精神、奮勇拼搏的意志品質。冬殘奧會強調的是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只有在平等和尊重的前提下,我們的關心和幫助,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才能與殘奧的精神共鳴。這同時也在激發和凝聚我們的社會責任感,讓我們去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本報北京3月4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郭劍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