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馬克龍贏得大選,但他要面對的是一個越來越分裂的法國 | 快評

由 公羊易綠 發佈於 綜合

4月24日,法國現任總統馬克龍在巴黎出席選舉後的慶祝集會。圖/新華社

法國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落下帷幕,現任總統馬克龍獲得大約58%的選票,成功連任,成為法國二十年來首位成功連任的總統。極右翼國民聯盟主席瑪麗娜·勒龐獲得了42%左右的選票,拿下其歷史最好成績。

馬克龍連任之後,歐盟以及多國領導人紛紛祝賀馬克龍。馬克龍的成功連任,讓歐盟領導人鬆了一口氣。但是,連任後的馬克龍面臨着更加分裂的法國,而如何彌合“兩個法國”之間的裂痕,成了馬克龍面臨的執政難題,也是這次大選勒龐“長驅直入”的原因。

自2002年希拉剋連任之後,法國又先後選出了薩科齊、奧朗德和馬克龍三位總統,薩科齊與奧朗德未能獲得連任,馬克龍則成了大選中殺出的黑馬,併成功獲選。可以説,最近十幾年,法國總統大選充滿了各種變數和偶然性。馬克龍此次連任,在某種程度上打破了這一怪圈,為法國政治注入了穩定因素。

從選舉的過程而言,此次大選算是“常規”的大選。大選期間,各位候選人辯論和比拼的更多是政綱的問題,而少了前幾次的曲折和意外。此外,多黨政治的格局較之前更加平衡,不僅勒龐再次闖入第二輪投票,左派的“法國不屈服”領導人梅朗雄也成為有力的牽制性力量,在第一輪投票中拿到了21.95%的選票,成為第三大黨。

4月24日,法國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候選人瑪麗娜·勒龐在巴黎出席選舉後的集會。圖/新華社

其實,馬克龍在選前曾經提到,法國大選形勢與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非常相似,自己的民調支持率要高於勒龐,但未必能夠贏得大選。可見,馬克龍還是有居安思危意識的,這次投票結果也顯示,他贏得並不輕鬆。

首先,勒龐不但闖入第二輪投票,而且獲得了42%左右的選票,比上一次高出了8個百分點,獲得了極右翼政黨領導人在總統大選中最高的得票率,照此趨勢,極右翼領導人入主愛麗捨宮並非不可想象。

其次,本輪選舉中,第二輪投票中大約28%的選民沒有參加投票,棄權率創下1969年以來的新高。這或許就是馬克龍擔心的趨勢,支持率未必轉化為投票率,背後實際上反映了法國人對投票的冷漠。

從選舉地理來看,“馬克龍的法國”和“勒龐的法國”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清晰。法國西部的大城市主要是馬克龍的票倉,而東北部和地中海沿岸則是勒龐的大本營;受教育程度高的階層、退休人員以及中上階層多數支持馬克龍,而中低層,以及那些深感被排斥的底層民眾則支持勒龐。此外,法屬海外領地多數選票投給了勒龐。

4月24日,市民在法國巴黎一家投票站投票。圖/新華社

可以説,法國的邊緣地區以及邊緣社會與經濟社會中心之間的界線越來越“硬”,兩個“平行”的法國是馬克龍最大的挑戰。馬克龍承諾要當所有法國人的總統,但是兑現承諾要比許下競選承諾難得多。

第二輪投票前,德國、西班牙和葡萄牙領導人曾公開呼籲法國人不要給勒龐投票,這種公開“干預”法國大選的情形反映了歐盟國家對勒龐的恐懼。

英國脱歐、默克爾卸任,如果馬克龍連任失敗,歐盟將走向何處呢?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在社交媒體上向馬克龍道賀,也道出了歐盟的擔憂:“在這個動盪時期,我們需要一個穩定的歐洲,以及一個完全致力於建立一個更具主權和戰略性的歐盟的法國。”

如果法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疑歐的勒龐獲勝,歐盟受到的衝擊將遠甚於法國。當然,馬克龍連任也未必能夠實現歐洲的戰略自主,但在一個劇烈動盪的世界,馬克龍的連任至少避免了“黑天鵝”的起飛。

撰稿/孫興傑(吉林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教授)

編輯/劉昀昀 徐秋穎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