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核桃
被閨蜜的朋友圈逗樂了!
她女兒才兩歲多,晚上尿牀了,卻撒謊説是“爸爸尿的”。她那張小牀恐怕連爸爸一條腿都放不下!
看着這條朋友圈,腦補了一下畫面,笑噴了。
她女兒平常很乖、很懂事,誰能想到,這麼大的孩子竟會睜眼説瞎話呢!
即使如此,我仍然不認為她就是一個“壞小孩”。
多倫多大學一項調查顯示:
2歲時,25%的孩子開始第一次撒謊。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撒謊的幾率越來越高。到了4歲,94%的孩子至少有一次撒謊行為。
我們總以為童言無忌,孩子不會撒謊。事實上,撒謊這件事,孩子幾乎無師自通就學會了,看看下面這些拙劣的謊言吧!
自己尿牀了,卻説是爸爸尿的。
自己打翻水杯,卻説鄰居家哥哥打翻的。
偷吃巧克力,牙齒還黑着呢,卻信誓旦旦地説沒吃。
聽到同班小朋友家住20樓,家住4樓的孩子眼都不眨地説“我家更高,住在100樓”。
……
這些謊言漏洞百出,偏偏孩子還説得一本正經,好像真的一樣。
為什麼不諳世事的孩子,天生就會撒謊呢?
《兒童行為心理學》一書指出:學齡前後的孩子沒有明確的道德觀,不知道什麼是真假對錯。
在他們看來,讓自己舒服和高興的事就是“對的”,能避免惹父母生氣和責備的事就是“好的”。
所以,尿牀後,為了避免惹父母責備,他會把錯誤推到別人身上。
雖然這個謊言很拙劣,但對孩子來説,卻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大麥吉爾大學和多倫多大學一項聯合研究表明:孩子的撒謊行為,與管控功能和心智理論密切相關。
管控功能,即大腦用來管理和控制記憶、決策等過程,一般由腦前額葉區域處理。
孩子每説一個謊,就要根據認知充分考慮謊言的邏輯性、可行性,力求沒有漏洞,這需要很複雜的大腦活動,鍛鍊的是思維能力。
心智理論,即換位思考能力。孩子會根據已知信息預測、解釋別人的行為。
比如他打翻了水杯,由己推人,別人也有可能不小心打翻,所以會通過説謊找一個“替罪羊”。
由此可以推測:越早開始撒謊的孩子,認知能力越強,大腦發育越成熟。
連近代最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説:“撒謊的傾向是一種自然傾向,它是如此自發、如此普遍,我們可以將它當作兒童自我中心思維的基本組成部分。
低齡幼兒會説謊,並不是什麼壞事。
孩子説謊雖然與道德無關,但孩子不能在謊言中得到成長。所以還要弄清孩子説謊的真正原因,有針對性地糾正。
心理學家認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説謊原因不同。
3~4歲以內的低齡幼兒,説謊一般是無意識的,會將想象中的事當作真實的事來講。
比如他打翻了一杯水,可能會説是因為“杯子跳舞”而翻的。
幼兒期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泛靈心理”,即認為萬物像人一樣,有生命,有意識,所以杯子會跳舞也就不奇怪了。
同理,孩子還會跟毛絨玩具聊天,告訴我們他的毛絨玩具做了什麼不可思議的事。
這類飽含着兒童無限想象力的“謊言”,大人可以用擬人化的回答回應孩子,鼓勵孩子去編故事,鍛鍊口頭表達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有意識的謊言。
有段時間,我女兒每天早上都説肚子疼。
一開始我很着急,送她去醫院後,她看到那些白衣天使又説不疼了。我就把她往幼兒園送,她説又疼起來了。
我突然明白:她這是想通過裝病的方式逃避幼兒園。
晚上我就給她講了《狼來了》的故事,告訴她小朋友不能説謊,要誠實。她似懂非懂地答應了。
後來她不再裝病逃避,不過仍然時不時撒一些小謊。
比如,她想讓爸爸幫她拿冰淇淋,爸爸問她“媽媽同意了嗎”,她撒謊説“媽媽同意了”。
她想玩iPad,仍然會打着“媽媽已經同意”的旗號,讓爸爸幫忙解鎖。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説謊,一般有2種目的: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通過裝病的方式不去幼兒園、通過撒謊的方式吃冰淇淋等,都是孩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編造的謊言。
為了逃避懲罰:自己的錯誤卻嫁禍給別人,就屬於這種。此時撒謊純粹是一種自保行為,尤其是曾因犯錯而被懲罰的孩子,撒謊可以幫他掩飾錯誤。
這種情況,就需要大人積極干預了。
這次期末考試,朋友的兒子數學考57分,語文61分。孩子拿到成績單後,私自將57改成87,61改成81。
爸爸一眼就看出兩個8彎曲弧度不對勁,一問班主任得知真相,不由分説就用衣架打起來。
朋友也怒其不爭,她説兒子已不是第一次欺騙他們了:週末不寫作業,説老師沒佈置;弄壞了班牌,卻誣陷同桌……
愛説謊的孩子,絕非一朝一夕養成。
我作為一個外人,看得分外明白:他們對孩子太嚴厲了,稍有行差踏錯就責怪、打罵,尤其她那個暴脾氣的老公。
孩子説謊,固然不好,可是打罵能解決問題嗎?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説:“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的時候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地不被察覺。”
第一次發現孩子説謊時,家長如果採取責備、打罵等方式,孩子會害怕。為了自保,下次再遇到類似的事情,他就會用謊言掩飾自己的過錯。
所以,如果是無心之過錯,比如不小心打翻水杯這等小事,家長不要抱怨和責罵,更不要打孩子。而是首先表示理解:你一定不是故意的。然後叮囑他下次小心一點。
就算有意為之,比如故意裝病逃避幼兒園,家長也不要嚴厲教育,而想法排除他的困擾,説清楚不可以撒謊的原因,讓孩子明白是非對錯。
比如下面這個媽媽。
教育學者尹建莉指出:沒有一個孩子天然願意説謊,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是真正被尊重的、被愛的,他對父母有全然的信賴,有十足的安全感,他就不需要在“闖禍”後慌亂,也不需要隱瞞。
當孩子發現説真話也不會受到懲罰時,他才不會用謊言去保護自己。
拆穿孩子的謊言,並不能制止孩子撒謊,反而會逼得孩子下次考慮更周全,將謊言編造得更天衣無縫。
我小時候愛看電視,媽媽卻不讓多看,所以每次她下班回來問我“看電視了嗎?”我都撒謊説“沒有”。
然後媽媽就去摸電視,用“電視還熱着呢”戳穿我,於是我知道下次要提前關電視,讓電視降降温。
下次媽媽又問我“看電視了嗎?”我依舊説“沒有”。
這次,媽媽用“我昨天關電視時是央視6頻道現在卻不是”戳穿我,於是我下次知道把電視頻道恢復到原頻道,音量也調成原來大小。
慢慢的,媽媽就再也找不到我偷偷看電視的證據了。
家長一次次戳破謊言,孩子的撒謊技巧就會一次比一次高明。
每一個被戳破的謊言,都提醒孩子下次考慮得更周全。總有一天,他能成功騙過家長。
所以發現孩子説謊,可以引導孩子自己認錯,或者用開玩笑的方式戳穿,不要讓孩子在心裏把這件事放大,從而激發他自保性説謊。
孩子犯錯後,大人先引導他主動承認錯誤。
當孩子認錯後,家長再給予及時表揚,讓孩子明白犯錯並不可恥,主動承擔責任是有勇氣的表現,是好的行為。
這樣孩子心理便會產生這樣的認知:認錯=表揚。
從而再也不會因為擔心受罰而撒謊。
前不久,撫州交警發現一輛小車突然停在行車道上,一名男子匆匆從副駕駛室下車,準備離開。
交警感覺異常,就前去詢問,並讓他對着吹氣式酒精檢測。
男子否認自己是司機,不肯配合。坐在司機位置的女子也強調自己才是司機。
這時候,他們坐在後排的孩子戳破了所有謊言:“我爸爸開的車……”
經檢測,男子體內酒精含量超標,已構成酒後駕駛行為。
美國作家鮑德温説:“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全部教育,或者説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
與其用批評、指責、打罵等方式教育孩子誠實,不如言傳身教,用自己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
誠實守信的家長,才能養出不撒謊的好孩子。
-End-
作者:李核桃,社科圖書編輯,正走在婚姻路上,探求着育兒密碼。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