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總能在危急關頭化險為夷?

今年中國共產黨迎來建黨100週年,從一個經濟學家的角度,應該怎樣評價中國呢?

最重要的一點是,從過去歷史可以看出,中國的表現之所以出彩,不僅體現在同其他大多數國家相比,它取得了持續的發展和減貧成就;而且還體現在,雖然一些人認為中國與蘇聯、古巴等一些其他國家擁有相似治理模式,但實際上中國模式獨樹一幟,因而其成就也更為突出。

近30年來,中國取得的成就尤其令人矚目,這不僅是因為這些成就規模之大,更是因為其歷經的考驗之險——在這段時期,全球性的經濟動盪曾多次捲土重來。不妨回顧一下:1997—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令許多亞洲國家經濟倒退多年;2001年,國際金融市場“互聯網泡沫”破裂;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許多國家經濟社會至今仍未從這場打擊中真正恢復;當然,最後不得不提當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導致了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全球最大規模的經濟衰退。

在深入探究中國為何能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之前,讓我先來列舉一組數字吧。當我2001年首次提出“金磚國家”這個概念,來描述世界上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可能具有的增長潛力時,中國的經濟體量大約為1萬億美元。儘管中國也遭受了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破壞,但仍連續10年實現了兩位數的實際GDP增長。

如今,按當前的美元匯率計算,中國的名義GDP已經接近於15萬億美元,也就是2001年時的大約15倍,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的3倍多,至少相當於美國的3/4,是其他金磚國家經濟體量總和的2倍多。即使是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擾亂全球經濟的情況下,中國仍實現了2%左右的實際GDP正增長,這恐怕是其他任何經濟體都無法做到的事情。

非凡的經濟增長成就令中國根除極端貧困成為可能,並且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減貧事業的核心。在中國最富裕階層的財富顯著增加的同時,中國人均GDP也達到了大約1.1至1.2萬美元水平,到2035年,這一數字有望翻一番。

我還想要就以下這組數據詳細展開:在中國,估計約有3億居民(主要是城市居民)的人均GDP約為4萬美元,這相當於英國的人均GDP,而英國總人口只有6500萬。作為一個英國人,我經常思考這件事:中國的治理體系已經為4倍於英國人口總量的人民創造了與之水平相當的財富,這真的是非比尋常。所以中國是怎樣做到的呢?這是更難回答的一個問題。

我認為,這其中的原因可能確實與國家的治理模式直接相關,這一點我很少看到其他人提起。我從事國際金融行業多年,是前文提到的多次國際金融危機和動盪的親歷者。儘管這些國際事件特點各異,但中國似乎總能以一種恰如其分的方式化險為夷。在1997年,儘管中國周邊國家貨幣接連“跳水”,但中國仍抵禦住了人民幣貶值的誘惑和壓力,如若不然,這在當時可能會引發一場浩劫。

類似地,此後每當金融市場偶爾出現壓力時,中國都能以某種方式涉險過關。在2007—2008年的經濟危機期間,那時中國對出口的依賴更重,它迅速作出調整,將經濟依賴從低價值商品出口轉移到其他領域,允許工資上漲與人民幣升值,並在國內啓動大規模刺激計劃,興建大型基礎設施,實現了中國經濟轉向更加由國內驅動。過去一年多來,儘管中國經濟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遭受了損失,但這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卻沒有像許多其他國家那樣陷入失控,而是全力以赴,認真應對,並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到了疫情前的狀態。

這其中的核心原因,不僅在於中國共產黨的決定性領導,還在於一支高素質的公務員和幹部隊伍,他們在危機到來時,能夠又快又好地落實應對政策,幫助國家渡過一道道難關。這是許多其他國家無法做到的,或許也正是其他國家可以學習的。在最需要深思熟慮和果斷決策的時候,國家的政治體系不應該對這種需求起到遏制作用。

在下一個100年裏,中國又能從世界其他各國身上學到什麼呢?這或許是另一篇文章的主題了,但我可能會建議:隨着中國經濟變得更加龐大並對世界其他國家愈發重要,它可能需要一些外交上的“軟技能”;它應意識到其他國家可能不會選擇與中國相同的治理模式,“中國模式”可能不容易“移植”到其他地方。但中國在應對經濟挑戰上所取得的成功,絕對值得世界各國學習。

作者:(英國)吉姆·奧尼爾 / 翻譯:張 釗

(作者系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主席)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李林蔚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理論網 吉姆·奧尼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73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何中國總能在危急關頭化險為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