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看來,航空戰列艦並不是一個多麼合理的選項,但是在那個航空母艦與戰列艦誰才是真正的主力艦的爭論尚未平歇的年代。航空戰列艦同時擁有戰列艦的火炮,航空母艦的制空能力,對於這種萬金油艦艇在各國也是不乏推崇者。
在歷史上,他曾經一次又一次險些真正出現於世間,但是,最終還是以悲劇告終。
倫敦海軍軍備條約第3條
1.為了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目的,在第一章給予航空母艦定義 II,第4,上述條約的內容用以下定義代替:航空母艦是它專門被設計為,僅用於起降飛機的一種水面艦艇,他可以是任何噸位的。
2. 如果不是專門設計用於起降飛機的(水面艦艇)。那就不被歸類為航空母艦的類別。
3. 1930年4月1日之前,禁止各國(對現有艦艇)進行航空改裝。
20世紀30年代,英國瑟頓爵士提出了航空戰列艦的構想,這一構想在俄羅斯,在美國,在日本,在英國均有他的推崇者,但是航空家來講,最終卻止步於看起來很美麗的藍圖。
英國不僅僅是航空戰列艦的提出者
1940年10月17日,英國皇家海軍航空武備局局M. S. 斯萊特里上校撰寫了一份相關文獻,詳細的論述了航空戰列艦的可行性。
整篇文章大致翻譯版本如下,在第2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前,英國曾經有過讓航空母艦以外的軍艦搭載戰鬥機,以保衞艦隊上空的相關策略,但是這個策略已經邊緣化,但是在1939年,英國皇家海軍也曾經多次建議恢復這一個相關想法,但是每當英國海軍的相關人員分析這種項目的可行性,尤其是戰鬥機回收問題的時候,提議都會被否決。
英國的戰列艦編隊已經非常明確的認識到艦隊需要戰鬥機作為保護,而且航空母艦或者説陸機的飛機並不能夠時時刻刻的滿足這一需求,所以説航空戰列艦或者説航空巡洋艦並不是一個難以理解的想法航空武備局的相關方案並沒有對結構可靠性以及對重心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詳細的調查,但是也是大致的進行了可行性研究的。
中心思想是英國皇家海軍可以為喬治五世級戰列艦,或者説胡德級戰列巡洋艦,這類型擁有較高航速的主戰艦艇,鋪設一條較短的類似於光輝級航空母艦降落甲板的,並且擁有一個彈射器和能夠搭載18架戰鬥機的機庫的航空母艦結構戰機舉例用的是海颶風戰鬥機,翼展12.19米,摺疊後寬度不到四米,裝備四門西斯潘諾機炮,摺疊後高度4.3米,最大飛行速度559公里每小時.至少需要一條91米的飛行甲板,才能夠正常的完成起飛和降落任務。
然後英國的航空武備局劃拉了一下像絕大多數戰列艦的主炮之間的距離,完全能夠滿足相關條件,畢竟高速戰列艦們為了容納那些相當多的鍋爐,所以説他們往往擁有一個相當長的艦舯。
所以説將戰列艦的艦橋縮小並移至飛行甲板右側,然後完全可以安裝一個長度在300英尺長左右的飛行甲板。
機庫的安裝位置位於前後部主炮羣的中間位置,這個空間可以安裝裝類似於光輝級的較短的機庫、飛行甲板、高射炮和航母艦島。
機庫尺寸為長,54米,寬18.9米,或者長76.2米,寬,13.72米(畢竟主業並不是航空母艦,而搭載艦載機也是為了更好的執行防空任務,所以説小點就小點吧)升降機尺寸寬13.72米,長10.06米的升降機,除此以外,還有一個小一號的輔助升降機,用於提升艦載機的調度速度
而且要明確一個問題,那就是他這個半截子的航母,替代的並不是航空母艦,而是所有戰列艦和大型戰艦都會配備的水上飛機而經過改裝之後,原先的水上飛機機庫的佔地面積就足以容納10架左右的飛機。
1941年英國海軍作戰計劃局局長C.S.丹尼爾上校這份文件整體來説,就是因為戰艦經常要在敵方空軍的覆蓋範圍之內活動,所以説在接收到無線電定位儀(R.D.F.)的警報時必須擁有馬上可以投入使用的戰鬥機作為空中掩護。
都需要立即可用的戰鬥機保護。單獨的防空火力不可能滿足全部的安全需要。要麼讓戰列艦編隊編入一艘航空母艦,要麼讓戰列艦自己帶上戰鬥機給戰列艦編隊編入一艘小型航母是最簡單的方法,但是問題就是輕型航母的防護問題,抗雷擊問題抗損能力,而且加一艘主力艦就需要增加更多的護航編隊,這又會讓本身就有些捉襟見肘的英國皇家海軍驅逐艦編隊更加緊張,而航空母艦本身也缺乏有力的自衞能力,所以説航空母艦將處於高度危險當中,而航空母艦本身處於高度危險當中,其就會保留有一定的自衞機羣,從而縮減其能夠提供的防空機羣,航空戰列艦表示,沒啥,咱們都是一起走的,不用擔心機羣跑路的問題。英國海軍在很嚴肅的考慮獅級航空戰列艦的問題。
然後發現一個很尷尬的問題,那就是隨着艦載機的大型化,炮塔中間的距離有點不夠用了,要不考慮一下全前置炮塔?
問題是,至少九門十六寸主炮全蹲前面,還需要三十節的航速,這個噸位怕是得增加到五萬噸級的戰列艦。所以?來一個大英版的黎塞留?
黎塞留版的航空戰列艦四萬噸的噸位就能拿下。
下面就這種戰艦設計的優點和缺點,與獅級的原設計進行對比:然後,海軍覺得,這個戰鬥機的數量有點少,要不再加點?
然後眾所周知,獅都被推沒了.....航空戰列艦這個造價高昂的玩具,死的更慘。
美國的載機巡洋艦之夢
開頭提到了,航空母艦的定義是隻能用於航空作戰的艦艇,而且1930年4月1日之前禁止對現役艦艇進行航空化改造
然後美國海軍尋思了一下,小型航母因為噸位太小,適航性差,風浪大點就會出現無法起降飛機從而任人宰割的情況,
而且小噸位航母本身的戰鬥力是在是茶几。
大型航母適航性到是強得多,問題就是航母噸位有限,大型航母擠佔噸位能力太強。
所以美國海軍尋思着,讓戰列艦和巡洋艦也能夠搭載航空器不就是一個很好的思路了麼?
不用擠佔航母噸位,還擁有的遠強於輕型航母的適航性,更強的防護,就是航速慢點,沒啥,你儘管追,我就看你一個驅逐艦跑過來能幹啥?
美國海軍上將William A. Moffet以下簡稱威廉, 是堅定的航空戰列艦派。
1930年12月,第一設計方案
1930年12月12日提出的另一個方案。
這個項目如果真的建成,降落的飛行員應該會想打人。
在中間是飛行甲板,前面是飛行甲板,自然就該後面是飛行甲板了
所以,繼續是威廉將軍推進的項目組在1930年12月30日,提出了第三個方案。
然後飛行甲板大挪移三兄弟全部撲街。
在這之後還有兩個設計方案,整體來説,兩個方案很是相近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美國確實是將一羣巡洋艦航空化,但是並不是航空巡洋艦化,而是拆除全部炮塔之後的航空母艦化。航空母艦化的克利夫蘭
為了削減上層建築的重量,選擇了壓縮鋼板的厚度,為了降低改造幅度,選擇直接在原有甲板的基礎上,加高,而非對艦體進行改造安裝機庫與飛行甲板,
為了平衡,所以在艦體左側的壓載水艙中灌滿了水泥,為了彌補浮力,所以加上了突出部。
如果歷史出現了岔路,如果航空巡洋艦的推崇者,給點力,那麼,獨立級輕型航母很有可能變成獨立級航空巡洋艦。
忽悠蘇聯的1058工程
在那個航空戰列艦絲路大放異彩的年代,蘇聯也不會甘於落後,所以在當時蘇聯的尋求建造蘇聯級戰列艦的時候,美國也曾經給蘇聯獻上了一個航空戰列艦思想的產物。
1058工程,在戰列艦的本質領域,他是世界一流的戰列艦,擁有4門雙聯中18英寸主炮炮塔,還擁有2門枚127毫米高平兩用炮和32門20毫米的防空炮。也有一些使用的是4座三聯裝16英寸主炮或者是4座雙聯16英寸主炮的方案。
艦橋也是典型的航空母艦式的艦島,的基礎上加上戰列艦級別的光學測距儀和瞄準設備。
飛行甲板長度在110米到130米之間,機庫長度在90米到110米之間,兩台升降機,兩套彈射器。然後這個方案被斯大林親自斃掉了
最上級航空巡洋艦
與1931年10月27日開工,1934年3月14日下水,1935年7月28日服役,服役初期主炮為五座三聯裝的六寸炮,11192噸,1937年,主炮更換為5座雙聯裝203毫米炮。
1942中途島海戰當中,最上號被六枚炸彈命中,但是最上號還是苟延殘喘的回到了威克島,隨後,迴歸本土進行維修。
因為戰爭吃緊,日本本土已經嚴重缺乏物資,再加上航空力量薄弱的大背景之下,最上號的修復工作中,取消了最上號的後部主炮羣,並在從後桅到艦尾的部分開闢為飛行甲板,但是因為面積有限,所以最上級只能打在十一架水上飛機,而不能搭載常規起降的螺旋槳戰鬥機。所以戰鬥力嚴重受限,但是,最上的改裝初衷就是增強艦隊的偵查能力,防止被敵方包了餃子,艦載機的作用僅此而已,不指望用來掛炸彈空襲對方艦隊,也不指望讓這些水上飛機能夠攜帶魚類,甚至都不寄希望於最上的水上飛機能夠撐起防空傘,日本海軍只要求最上能夠起到艦隊警戒艦的作用足以。
但是,指望着湊活的戰艦設計,從來沒有堪用一説。如果如果日本當時有點魄力對日最上級進行航空強化的時候不是簡簡單單的去除主炮羣后加上水上飛機彈射器就完事,
而是在拆除後部主炮以後,安一個機庫,抬高飛行甲板,讓最上級擁有航空作戰能力的話,最上級航空巡洋艦多少能夠在歷史上留下一席之地,而非淪為笑柄,只可惜還是那句話,歷史沒有偶然。
日向級航空戰列艦
1942年5月5日日向號在進行日常炮擊訓練的時候,5號炮塔炮管發生爆炸,炮塔損失慘重,連天靈蓋都被吹飛了如果在非戰時期那麼日向級戰列艦很有可能返回船塢進行換手術,但是戰爭緊迫,所以説日向號戰列艦僅僅是把那個炮塔拆掉,蓋上鋼板,接着裝上幾門25毫米3聯裝完事(對,沒錯,就是男人們的高射炮那種)
中途島海戰打完之後,日本發現自己實在是缺航母,缺的不行了,所以不得不選擇將日向號和伊勢號的5號6號炮塔拆除,
並修建了一個飛行甲板甲板下方是艦載機機庫,飛行甲板的整體高度看齊日向的4號炮塔高度
但是問題就是在這個階段,航母艦載機飛行員數量已經嚴重不足的,日本海軍航空兵,他如何能贏出來足夠多的航母艦載機飛行員呢,所以説日向號在改進完成,日後它所搭載的僅僅是一些水上飛機,而它的一些飛行員也就是一些拉過來的水上飛機飛行員
原計劃的話是搭載彗星轟炸機和瑞雲攻擊機,但是兩者都沒有機會登上這航空戰列艦的甲板。
但是日向級建立性是什麼?它本身就是一種慢速戰列艦,它的最高航速都不到25節,其次由於改裝工作較小,所以説依舊保留了日向危樓高百尺大量炮塔。
再加上日本只捨得拆除兩座炮塔,這也導致了日向級航空戰列艦的飛行甲板很短,也就能依靠彈射器起飛起飛水上飛機了,完全不要指望艦載機能夠正常的降落。
而且歸根結底無論是最上級航空巡洋艦還是日向級航空戰列艦,但是兩者都是因為戰爭的損傷,以及航空戰力不足的背景之下,選擇不修復炮塔,或者説拆除炮塔,安裝機庫與飛行甲板的建造思路。
這種思路本身就是更接近於戰列艦或者重巡洋艦的航空強化版本,但是因為日本的改裝實在太過保守,飛行甲板太短,現在就用的太少,所以能夠起到的實際效率非常低,如果説當時的日本能夠選擇一下稍微有點獲利的改造方式,比如説再拆一個炮塔
不是説上面這個改造模式,繼續延長飛行甲板,讓飛行甲板一路延伸,直到3號炮塔的正下方,或者説3號炮塔主炮炮管的正下方
兩側則是依託於原有的結構,安裝兩具彈射器。
這樣的話最上級能夠擁有兩個起飛跑道,而且就算按照二戰期間的那種直直的降落的降落模式,後面較長的飛行甲板也能夠允許艦載機的降落,如果當時的日本設計師靈光一響,表示咱們為什麼不按照這個首樓的結構延伸一下呢,然後讓艦載機斜着降落,而不是原先那種直直的降落在飛行甲板上的模式,那麼日向級,都有可能成為世界上第1艘裝備斜角甲板的軍艦,從而名垂史冊
整個海軍軍備限制條約簽訂,導致真正建造/改造的航空戰列艦或者説航空巡洋艦,也僅僅就是日本的這三艘,,無論是英國的航空巡洋艦版的胡德號,還是航空巡洋艦版的獅,再或者説美國海軍曾經計劃的克里夫蘭級航空巡洋艦,最後都是止步於紙面
因要麼是因為航空戰列艦嚴重影響戰列艦本身的火力,要麼是因為飛行甲板太短,導致無法正常起飛,總而言之,在二戰或者二戰以前計劃的一系列的航空戰列艦總有這樣或者那樣無法避免的問題
這不得不説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
但是航空戰列艦的構思並未隨着二戰的結束而停下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