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果洛到黃南 絕對貧困全面“清零”是如何實現的
【都是一家人 共過好日子】
光明網記者 劉希堯
巍峨高聳的雪山、清澈靜謐的湖泊、牛羊成羣的草甸……從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到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一路旖旎風光盡收眼底。
地處高原之上,這裏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但卻一度因交通閉塞、地形複雜、自然氣候等原因,成了“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
面對美麗背後的貧困,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在高原之上,繪就出一幅脱貧路上的美麗畫卷。
青海省久治縣年保玉則國家地質公園風光。劉希堯攝/光明圖片
在黃南州同仁市貢龍樹畫苑裏,曲智的徒弟在繪製唐卡。劉希堯攝/光明圖片
搬出來的幸福感
夏日的青海,山巒披綠。沿黃河岸行駛,記者來到了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德吉村。一走進村子,露天沙灘、水上游樂碼頭、休閒文化廣場還有一排排整齊的藏式院落讓人目不暇接。
“那是金色太陽的恩情,猶如南瞻部洲的珍寶……”一處農家樂裏,老闆娘鬧尖措歡快地唱起了藏族歌曲。“只要來客人,我都會唱,希望我的歌聲能讓遊客記住,下次還來我家吃飯!”鬧尖措高興地對記者説。
住新房,當老闆,每天穿上乾淨整潔的衣服喜迎八方遊客。幾年前,這樣的日子鬧尖措想都不敢想。“以前在山上,用水要走3個小時的山路,一家6口人就靠種小麥、土豆維持生計。如今搬下來開農家樂,一年下來全家收入有8萬多元。”提起生活的變化,鬧尖措笑得合不攏嘴。
因地處交通不便的淺腦山區,自然條件惡劣,2017年鬧尖措和來自尖扎縣7個鄉鎮30個村的251户946人,搬到了現在的移民安置點。
如何“搬得出、穩得住”,還要“能致富”?德吉村依託黃河水利風景和交通便利等優勢,打造了鄉村旅遊產業項目,如今搬下來的農牧民全都吃上了旅遊飯。“除了開農家樂、經營特色小吃,我們還結合生態管護、旅遊開發、產業扶持等積極開發就業崗位,解決了352人的就業,羣眾真正實現了就近就地就業。”德吉村第一書記洛加才讓説。
據瞭解,目前黃南州已完成7374户、28685名農牧户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曾經黃河岸邊一塊貧瘠的土地,曾經偏遠草場飽含艱辛的牧人,如今易地搬遷,讓荒山變成了綠洲,讓夢想照進了現實,更破解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之困境。
牛糞變“金疙瘩”
“一袋牛糞能賣8塊錢!我去年光賣牛糞就掙了3000塊!”説起自己的脱貧故事,家住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章達村的太太滿臉喜悦。
久治縣地處青海、甘肅、四川三省交界處,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每平方公里僅有3.4人居住。偏遠高寒、產業結構單一,使得這裏的牧民增收渠道狹窄。
“以前我們家主要是靠政府各項補貼資金維持生計,有時候也會挖點蟲草,刨去吃喝,到最後人均一年收入才3000多元。”提起過去的苦日子,太太記憶尤為深刻。
2017年太太被精確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户,在久治縣像他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户共6243人,佔全州貧困人口的3.2%。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面對這樣的難題,當地政府決定依託其畜牧業生產基地的優勢,通過“企業+合作社+牧户”,做純牛糞有機肥的產業扶貧項目。
就這樣,牧民們用來燒火做飯、砌圍牆、蓋房屋的牛糞,變成了脱貧致富的有機肥。賣牛糞不僅可以賺錢,年底還可以分紅。太太説,第一次覺得只要自己勤奮,就可以輕鬆賺很多錢。“如今除了各項補貼,加上賣牛糞的錢,我一個人年收入就有8800多元,比之前翻了快3倍。”算起這筆收入賬,太太笑得合不攏嘴。
久治縣扶貧開發局局長滕亞廷告訴記者,有機肥加工廠成立後,已帶動了久治縣五鄉一鎮1528户建檔立卡貧困户全收益,户均收益在1500元左右。
沒有找到路子時,貧困彷彿一座大山不可逾越,找對路子後,脱貧致富夢不再遙不可及。近年來,果洛州依託自身區域和生態優勢,發展有機化肥、藏雪茶等特色產業。通過一系列精準脱貧措施的有效落實,截至目前,全州累計實現近4.8萬名貧困人口穩定脱貧,74個貧困村退出,6個貧困縣全部脱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31%降至0,絕對貧困人口全部“清零”……
一人學藝 全家致富
磨布、勾線、調製、上色、開眼……在黃南州同仁市貢龍樹畫苑裏,著名唐卡藝人曲智耐心地給徒弟們傳授繪製技巧。在他的指導下,一幅精美的唐卡躍然紙上。
作為藏族文化中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唐卡具有高度的考古價值和藝術價值。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唐卡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曲智的家鄉同仁,有着“中國唐卡藝術之鄉”的美譽。受環境薰陶,曲智一家從小對唐卡有着超乎尋常的熱愛。為了更好傳承唐卡藝術,2010年曲智和弟弟成立了畫苑。“除了找我們拜師學藝,村裏的貧困户、殘疾人,只要眼睛看得見,雙手可以工作,都讓他們留在畫苑畫唐卡。”曲智説。
打破門户和男女之間的限制,向村裏公開招收學徒,在曲智心裏,傳承技藝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希望鄉親們能富起來。
一人學藝、全家致富。如今在曲智的畫苑裏,一共培養了530名熱貢唐卡畫師,其中72人是本地建檔立卡貧困户。曲智説,這幾年他們貧困户的收入從8000元一下升到了12萬元,現在好多外地人都蜂擁而至過來學唐卡。
通過傳承傳統文化來進行造血式扶貧,不僅激發了貧困户脱貧致富的內生動力,還讓他們多了一份傳承非遺文化的責任感。黃南州作為西部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為富集的地區之一,目前全州有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截至2019年年底,全州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4.17萬人,產業收入達11.4億元。文化產業不僅成為全州農牧民創業致富的重要渠道,也成為黃南州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經濟支柱之一。如今,黃南州累計減貧5.01萬人,105個貧困村退出,實現絕對貧困全面“清零”,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採訪札記】
搬下來,收穫穩穩的幸福
汽車沿蜿蜒公路行駛,從果洛到黃南,一路走來,藏族同胞們一張張開懷的笑臉比沿途風景更令人難忘。
曾經黃河岸邊一塊貧瘠的土地,曾經偏遠草場飽含艱辛的牧人,如今易地搬遷,讓荒山變成了綠洲,讓夢想照進了現實。
家,多少人遮風擋雨的避風港,又是多少人寄託鄉愁的一種情,更是他們改變命運的轉折點。
搬下來,尖扎縣德吉村一排排鱗次櫛比的藏式農家樂拔地而起,學漢語、學唱歌、學做菜、學經營,不在山上的日子,原來每一天都能穿上乾淨整潔的衣服,唱着歌兒喜迎八方遊客。
搬下來,澤庫縣東格爾社區的孩子們不用每天顛簸3個小時山路去打水;不用在草場擠牛奶的時候,還在為學業發愁。跋涉的縮短,換來了可以貼滿整張牆的獎狀;收到了心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還找到了能實現自己價值的穩定工作。不在山上的日子,原來每一天都能感受到夢想近在咫尺。
搬下來,破解了“一方水土難養活一方人”之困;
搬下來,貧困人口的強大內生動力正不斷被激發;
搬下來,圍繞易地搬遷的多項扶貧舉措還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搬下來,告別的是絕對貧困,而住進去,收穫的是穩穩幸福。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31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