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人到中年最大遺憾:錯過了年少瑰麗的夢,也沒有了實現志向的時間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綜合

雖然今天的人們越來越認同“人生就是一場旅途”這樣的話,但是大多數人依然堅持以積極的心態來看待人生,而選擇奮鬥。

説來這樣的選擇也是有道理的。人這一輩子説短確實短,但是放置到個人生命體驗之中,也確實足夠長。長到一個人能夠經歷人生不同的階段,能夠嚐盡生活的苦辣酸甜,還能夠和周圍的人建立各種各樣的關係。

年少的我們總覺得時間足夠長,對於之後的歲月似乎除了漫長沒有更多的感受。就如同蔣捷筆下的“少年聽雨歌樓上”一樣,只忙着縱情年輕的身體。然而轉眼間人到中年,卻猛地發覺自己人生過了一半,卻依然一事無成,瞬間就慌張了起來。

一如唐代詩人薛逢筆下的《長安夜雨》:

滯雨通宵又徹明,百憂如草雨中生。

心關桂玉天難曉,運落風波夢亦驚。

壓樹早鴉飛不散,到窗寒鼓濕無聲。

當年志氣俱消盡,白髮新添四五莖。

詩人為了考取功名,寓居長安很多年,在一個秋雨之夜,想到自己人生步入秋天,不覺間悲從中來。真正體現作者心緒的,當屬這首唐詩的最後兩句:“當年志氣俱消盡,白髮新添四五莖”。

年少的我們都會對未來有美好的期盼,因為時間足夠長。我們的人生剛剛開始,對於世界還有無窮盡的想象,那些志向就鑲嵌在對未來無窮盡的想象之中,熠熠發光。年少的心靈就在這發光的璀璨之下,鑄造着一個又一個瑰麗的夢。

就如同詩人一樣,當年來到長安尋求科舉之時,心中必然也是無比絢爛的夢,所謂“當年志氣”。然而時光流逝之後,現實的打擊讓他的志向“俱消盡”,不再追求少年時代的夢幻,而是把目光投向明鏡,發現自己“白髮新添四五莖”。

人到中年,就是如此。若幾十年的奮鬥有所結果,尚可以昂首闊步,言談舉止都充滿自信;若幾十年苦苦追尋卻毫無結局,恐怕只能長嘆一聲,細數頭上白髮,慨嘆人生短促了。

為何少年如此激情而老年如此傷感?其實心中那份志向從未走遠,走遠的是時間。對於年少人來講,年少有為值得誇耀;而對於人到中年的人來講,有所作為是應當的,沒有作為是可悲的。

而最大的悲就在於,人到中年的人們,錯過了年少的志向,也沒有了再實現少年志向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