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東南亞國旗的故事:緬甸、印度尼西亞、文萊、菲律賓、東帝汶

由 長孫秀芬 發佈於 綜合

當今緬甸國旗

或許對一些年紀稍長的讀者而言,這面緬甸國旗感覺相當陌生。因為目前的緬甸國旗是2010年10月21日下午三點整開始正式使用的新國旗,而境內的所有舊國旗則全部回收並燒燬。

緬甸自2006年底便開始研議要修改國旗,並採用黃、綠、紅三色以星星作為基底來進行設計。2008年政府修憲更改憲法中有關國旗的敍述,並於2010年10月21日使用新國旗,並將國號由緬甸聯邦(Union of Myanmar)改為緬甸聯邦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國旗中,黃色象徵團結,綠色象徵和平、安寧以及代表青葱翠綠的國家,紅色則象徵勇敢和決心。白色五角星代表聯邦永久長存。

過去緬甸在王朝時代也曾制訂過國旗,其中最常被使用的標誌就是代表皇室的孔雀,如貢榜王朝的白底孔雀旗。貢榜王朝於1885年為英國所滅後,被併入英屬印度殖民地成為其中的一個行省,1937則將英屬緬甸自印度殖民地分開,成立獨立的殖民地。期間則使用英國米字旗加上孔雀的旗幟作為殖民地旗幟。

貢榜王朝國旗

英屬緬甸自印度殖民地分離後所使用的旗幟(1937-1942, 1945-1948)

日本在1942年入侵緬甸地區,並扶植了緬甸國作為傀儡政府,利用國內的反西方殖民力量對抗在東南亞與印度地區的英、法勢力。當時所制訂的國旗與目前的國旗配色一模一樣,只是當時使用在中央所使用的標誌是孔雀而非白星。

緬甸國時期(1943-1945)

1948年,緬甸正式脱離英國獨立,成立緬甸聯邦(Union of Burma),並制訂了獨立後的國旗。據説在獨立之際由於中華民國政府給予其許多協助趕走英國勢力,因此將國旗基底設計成跟中華民國國旗一樣,以示感謝。在左上角部分則是放上一大星五小星,其中大星代表的是聯邦政府,而五個小星則代表境內的五的主要民族:緬族、撣族、克倫族、欽族與克欽族。

緬甸聯邦時期(1948-1974)的國旗

自1960年代開始,以奈温(Ne Win)為首的軍人開始把持緬甸政府,廢除聯邦憲法、排除民選制度,同時建立「緬甸聯邦革命委員會」進行統治。1974年奈温頒佈新憲法同時建立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並採用一般國人較為熟知的前一代國旗。

軍政府時期 (1974-2010) 的緬甸國旗

國旗仍採用紅底藍天的設計,不過在左上角圖案改成稻穗、齒輪與14顆星星。其中14顆五角星,象徵十四個行政單位,齒輪和稻穗則象徵着緬甸社會主義中最重要的工農。此外,紅色則象徵人民的勇氣,白色用來弘揚緬甸人純潔天性與美德,藍色則是和平與統一的象徵。1989年將國號改為緬甸聯邦,並將緬甸的英文國號由Burma改為Myanmar時,仍延用這面旗幟。

印尼 (Indonesia)

印尼國旗

印度尼西亞的國旗被稱為「紅白」(Sang Merah-Putih)或是「紅白旗」(Bendera Merah-Putih),自1945年印度尼西亞獨立以來開始使用,至今從來沒有更改過。其中紅色代表着勇氣與人的肉身,而白色代表純潔與人的心靈世界,兩者合一則構成一個完整的人。

關於這面旗子的起源有多種説法。一種是説紅白雙色是古代的滿者伯夷帝國(Majapahit Empire)的配色,其中白與紅分別象徵天與地,因此在爭取獨立時使用這顏色來代表印度尼西亞的自我認同。另外一説則是反荷蘭殖民的人將荷蘭的紅白藍三色旗中象徵皇室的藍色那塊給撕掉,作為反抗荷蘭統治的象徵。不論源由為何,這面旗子在荷蘭殖民時代都是被禁止使用的。

文萊 (Brunei)

文萊國旗

文萊國旗啓用於1959年,當時文萊還是英國的保護國,1984年文萊正式獨立時則沿用當時的旗子作為國旗。文萊國旗的組成相當複雜,在黃底中加上白色與黑色的斜紋,正中央的國徽由下至上分別是滾動條、新月、棕櫚樹幹、一對四羽翅膀、華蓋(Payung Ubor-Ubor)、旗子,以及一對雙手。

黃色是代表皇室的顏色,這在馬來西亞和泰國一樣。白色跟黑色則是代表統治文萊的兩個主要大臣,包括用較粗的白色所代表的首席大臣(Pengiran Bendahara)以及以黑色所代表的主管外交事務的第二大臣(Pengiran Pemancha)。國徽中雙手代表的是政府對人民的慈愛以及為人民帶來的社會福利、和平與繁榮;新月代表文萊為伊斯蘭教國家;四羽翅膀則代表國家對人民所應盡的義務,即正義、寧靜、繁榮與和平;華蓋與旗子則是代表皇室的符號。

文萊早期並沒有國旗,不同的貴族有屬於各自的符號,一直到1888成為英國保護國以後,才採用象徵蘇丹的黃色作為保護國旗子。1906年則加入了代表兩位大臣的白色與黑色斜紋,一直用到1959年文萊新憲法實行時才加入了國徽,成為目前的樣子。

1906-1956年的文萊國旗

菲律賓 (The Philippines)

菲律賓國旗

菲律賓國旗被當地人稱為「三星太陽」(Tatlong Bituin at Isang Araw),最早啓用於1898年菲律賓第一共和國時期(The First Philippine Republic)。左半邊的等邊三角形象徵自由、平等、博愛,其中的三顆黃色五芒星分別代表菲律賓的三個主要羣島:呂宋(Luzon)、維薩亞斯(Visayas)與民答那峨(Mindanao)。中間的太陽代表團結、自由、人民、民主與主權,而其八道光芒則代表在1896年菲律賓革命時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八個省份。右邊的藍色則代表和平、真理與正義,而下方的紅色則代表愛國主義與勇氣。

菲律賓在西班牙殖民時期用的是西班牙國旗,1896年反西班牙殖民社團卡蒂普南(Katipunan)在巴林塔瓦克(Balintawak)發起反西班牙殖民革命,並延燒至菲律賓的其他島嶼。卡蒂普南雖然於1897年解體,由甲米地(Cavite)地主阿奎納多(Emilio Aguinaldo)所率領的勢力繼續領導革命進行,並於1897年11月1日宣佈在解放區成立「邊那巴多共和國」(Republic of Biak-na-Bato)。不過在12月14日,阿奎納多就與西班牙殖民政府議和,簽訂《邊那巴多條約》(Pact of Biak-na-Bato),並解散革命政府,並流亡香港。

1898年4月美西戰爭開打,流亡香港的阿奎納多受到美國的保護5月返回假米地領導當地反西班牙勢力,並於6月12日發佈獨立宣言,宣告菲律賓獨立建國。至8月,除了馬尼拉等少數地區,革命軍幾乎攻佔菲律賓全境。1899年1月頒佈憲法,阿奎納多當選為總統。同年初,由於西班牙總督與美軍密約,將馬尼拉讓美國,美軍遂入駐馬尼拉,阻撓菲律賓共和軍收復馬尼拉。2月4日,美軍突然進攻馬尼拉市郊的菲軍,翌日菲律賓第一共和便向美國宣戰,使得菲律賓同時陷入美西戰爭和美菲戰爭當中。美西戰爭結束,美國獲得了菲律賓統治權,並於1901年3月21日全境落入美軍手中,阿奎納多被俘投降,菲律賓第一共和結束。

邊那巴多共和國時期所使用的紅底白太陽人面旗

邊那巴多共和國時期,菲律賓用的是一面紅底、白色八芒太陽中有人臉的旗幟,其中紅底代表革命者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勇氣,而太陽的八道光芒則代表參與革命行動的八個省份。1898年菲律賓第一共和成立之後,便採用太陽中有人臉的「三星太陽」旗至1901年成為美國殖民地為止。

菲律賓第一共和時期所使用的「三星太陽」旗,其中太陽中有人臉,而右邊的藍色則為淺藍色

1919年起,除了美國國旗之外,菲律賓當地再度使用「三星太陽」旗作為地區的標示,只是將人臉拿掉,並於1936起將旗子中的藍色部分統一為海軍藍,以配合美國國旗。日軍佔領時期,於1943年成立了傀儡的菲律賓第二共和(Second Philippine Republic)也是採用同一面國旗。

1946年菲律賓獨立以後,採用了1936年所使用的「三星太陽」旗,只不過藍色部分曾多次進行修訂,由海軍藍改為天空藍再改回海軍藍。1998年在菲律賓獨立百年紀念之際,對國旗中的藍色部分再度進行修訂,改為目前所看到的色碼編號80173的藍色。

目前菲律賓國內對於國旗的修改也有所討論,其中包括要將八芒太陽改成九芒太陽,以紀念在革命中也曾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穆斯林,另外也有提議將三顆五芒星改成四顆五芒星,以象徵屬於菲律賓,但是目前在馬來西亞統治下的北婆羅洲(North Borneo,沙巴)。

東帝汶 (East Timor)

東帝汶國旗

東帝汶自16世紀起,原本是印度尼西亞羣島上的葡萄牙殖民地,並於1859年將帝汶島分為東西兩塊,西帝汶歸屬荷蘭而東帝汶仍屬葡萄牙,因此1945年印度尼西亞獨立時,並未脱離荷屬印度尼西亞一起獨立並加入其中。1974年起由於葡萄牙國內的財政負擔,開始放棄其海外殖民地,於是東帝汶於1975年11月28日自葡萄牙獨立,建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imor-Leste)。不過9天后,印度尼西亞軍隊入侵併併吞了東帝汶,並於1976年7月成立東帝汶省(Timor Timur)。往後的20年間當地居民與印度尼西亞政府間發動多次流血衝突,死亡人數高達10-25萬人之間。1999年8月30日,在聯合國的監督上東帝汶公投宣佈獨立,並在以澳洲軍隊為首的維和部隊統治下進行託管,於2002年5月20日再度獨立建國。

現行的國旗是1975年首次獨立時便採用的國旗,在印度尼西亞佔領時間被禁用。其中黃色三角形代表的是東帝汶被殖民的過去,黑色三角形代表要打破過去統治者所加諸的愚民政策,紅色底代表的是爭取國家獨立的過程,星星則代表着引領國家未來的光明,而白色則代表和平。

國旗是凝聚一國人民向心力與民族團結的重要象徵之一,因此國旗的更迭往往背後帶有相當重要的政治內涵。不論是獨立後所使用的國旗,或是殖民時代所使用的旗子,每面旗幟上的不同配色、樣式、徽章等也都各有其不同的意涵,有些述説着國家的歷史文化、有些則述説着對未來的期望。

筆者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的介紹,能讓讀者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東南亞各國,進一步瞭解她們的歷史與文化,並發現一個更為立體的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