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觀劇報告:《人間至味是清歡》《路從今夜白》亂用杜甫蘇軾詩詞,錯在哪?

由 公羊淑軍 發佈於 綜合

  《人間至味是清歡》《路從今夜白》亂用杜甫蘇軾詩詞,錯在哪?

  2017-08-31

  新京報Fun娛樂

  採寫/新京報 張赫

  編輯/佟娜

  圖片來自網絡

  近幾年,電視劇用詩詞作為劇名似乎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從《千山暮雪》《寂寞空庭春欲晚》,到最近熱播的《人間至味是清歡》,即便觀眾不瞭解劇名的詩詞由來,但帶有古風古韻的劇名就像是另類的收視保障,觀眾似乎會提前定義,這是一部有內涵的劇。

  但實際上從劇情來看,此類電視劇大多數其實還是“掛羊頭賣狗肉”,例如劇名應用帶有惆悵意味的詩句,但劇情卻輕鬆愉快;或者為了與詩句拉關係,電視劇還會把劇名拆分到主角的名字上,“丁人間”、“翟至味”等奇葩名字應運而生。

  《人間至味是清歡》裏的男女主角分別叫丁人間和安清歡

  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多位文學界業內人士,他們表示,挪用詩詞作為劇名是一種市場跟風狀態,雖然這樣的挪用無傷大雅,但電視劇內容是否好看,劇情是否能與詩詞貼合才是最應該考量的事。如果以對詩詞的誤用來冒充“格調”,有時反而會適得其反。

  詩詞劇名需要和劇情貼合

  從《千山暮雪》到《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大部分應用詩詞作為劇名的電視劇,劇情似乎都與劇名沒有太多關聯,更多是應用了詩詞來塑造朦朧感。

  但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蒙曼看來,雖然古詩詞在意向方面的表達都有一定的模糊性,但通常情況下,流傳至今的詩詞都存在着約定俗成的意向解釋。例如“楊柳”有離別之意,“桃花”可理解為出嫁、或者淡泊之心。即便是朦朧的意向表達,也需要把握想象的程度,“例如‘一江春水向東流’,我們雖然並不知道李煜他本人的原始意思是什麼,但我們通常認為,這句詞中有‘愁’的意思,或者有不可挽回的意思。但如果以此作為電視劇名,卻描述了一個春江花月夜、向上且開闊的景象,那必然是會給別人造成誤會,這樣的用法就是不合適的。”

  而詩詞的錯誤使用,本身也會影響電視劇劇情的表達。例如電視劇《人間至味是清歡》劇名的原句是“人間有味是清歡”,蒙曼表示,把“有味”改成“至味”沒有問題,但這句話更多的是在表示秋涼,更深層次是表現人到中年放下一切的恬淡之心,“我剛看到這個劇名,會以這樣的理解去看這部劇。但如果我發現它原來講的不是這個意思的話,我就會產生一種相應的反感。”

  蒙曼表示,電視劇應用詩詞作為名稱並非不可,但首先需要懂得這首詩的意思,不能只是因為聽起來好聽就去用,“如果詩詞的意向和劇情能貼合上是最好的,這樣才不會出現錯誤的表達。”

  不正確的改動會造成誤導

  如今很多電視劇為了解決劇情與劇名毫不沾邊的問題,不惜強行用詩詞的詞語作為主角的名字,生硬的令二者產生關係。例如《人間至味是清歡》這個劇名就包含了三個主角“丁人間”、“安清歡”、“翟至味”的名字,很多網友甚至猜測可能是因為用“有味做”名字太過牽強,才會把“有味”改成“至味”。

  蒙曼無奈地表示,這種起名字的方法其實也是對中國文化的不瞭解,“中國人給孩子起名字都是有寓意的,有寄情的,正常人一般不會起名叫人間、至味,而清歡最多也是古代煙花女子的名字才會用的。”

  如果説將“有味”改成“至味”依舊符合遣詞造句和原文含義,但有些劇名的諧音改動卻完全顛覆了詩詞的意思。例如電視劇《路從今夜白》將“露從今夜白”中象徵氣節的“白露”改成了馬路的“路”,雖然貼合了這部劇男主角顧夜白和女主角路悠言的名字,但這句話的含義卻很難再解釋的通。“這時候你想要表達的意思其實已經完全和原詩沒有關係了,原詩的審美、內涵跟這部劇也沒有關係了,那你為何還要引用這句話的諧音當劇名呢?為什麼不換一種更合適的表達方式?”

  在蒙曼看來,最好的引用還是劇名的詩詞和劇情、人名可以相互烘托,而非可以營造格調,“用得好才是格調高,如果把詩詞用的庸俗,那不僅沒有用好這個詞,反而會讓人看到你的無知、無畏。”

  原創詩詞劇名不知所云

  除了選用真正的古詩詞的句子以外,很多電視劇為了追求古風,也原創了類似於詩詞的全新句子作為劇名,例如《何以笙簫默》《十年一品温如言》《香蜜沉沉燼如霜》等。其中有些句子是可以通過遣詞造句理解出詞面含義的,“‘何以笙簫默’的意思應該可以解釋為笙和簫都沉默下來了,為什麼人們都不在演奏音樂了。我能夠體會到的是一種沉默的狀態,原本應該很繁華、歡樂的場景,可能因為一些變故而沉寂下來。”

  但有些劇名卻是連文學教授都很難輕易解釋出含義的,例如《香蜜沉沉燼如霜》。蒙曼表示,“香蜜”一般代表果子,但果子恐怕不能燒成灰,因此這句話的含義也許只有作者可解釋。“如果能有一個大體的意向解釋,我認為還可以。但如果用了一個完全不通的語句做標題,這完全是對語言審美的一種挑戰。”蒙曼嚴肅地表示。

  結論:市場跟風行為,不會持久

  為什麼以詩詞命名電視劇的現象會層出不窮,甚至好好的《明蘭傳》都要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來命名?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朱麗麗認為,這種現象在文化角度其實是一種古風亞文化的體現。“在以往的網絡小説及網遊中,醉心於古風的粉絲羣體往往會在服飾,風景,情節,人名等各個細節層面講究中國古典風格的營造。目前這種現象也應該是古風亞文化的一種延續。”

  但相較所謂濫用詩詞的嚴厲批判,朱麗麗認為更合適的説法是對文化的“挪用”或“拼貼”,“當然我會希望儘量保有古典文化及語言的純粹,但標準與否不是文化產業關注的重點。事實上豈止電視劇,隨便一個茶館餐廳難道不也是經常借用古詩詞嗎?只是水平有高下。”

  除此之外,考慮到現下IP創意之間的跟風與拷貝,朱麗麗也認為,這種現象無疑也是一種市場行為,“一種流行風格被市場檢驗成功之後,往往有無數跟風之作。短期內呈現擁堵現象。”在朱麗麗看來,這樣的現象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因為即使是流行文化,那些電視劇內容實屬精品的作品,才會長期保有生命力和影響力,例如《琅琊榜》。”

  蒙曼也表示,其實這樣對詩詞的挪用更多是電視劇在搭詩詞的利,“挪用其實是沒關係的,互相借,互相利好。但不要被市場用砸了,不然反倒弄巧成拙。”

  (劇名以最終播出為準)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户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行者”:寫的好啊。中國文化就是被那些無知之人糟蹋了。不懂也亂寫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