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茶山飄香 碧水引客 小康路就在山水間

由 終廷花 發佈於 綜合

潮安區鳳凰鎮的茶農在茶山採茶

四五月份,潮州市潮安區連片的青翠茶山正值忙碌的採茶季。“鴨屎香”“蜜蘭香”“烏葉”……近年來,在美麗鄉村建設和精準扶貧工作的推動下,潮安區不僅大力發展了鳳凰單樅茶這一農業主產業,還因地制宜地拉動鄉村旅遊業快速發展,打造多個網紅旅遊“打卡”地。2019年,該區接待海內外遊客數和旅遊收入分別增長19.8%和20.3%,籌集扶貧開發資金累計2.12億元,10個省定貧困村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項目基本完成,7583户建檔立卡貧困户全部達到脱貧條件,10個省定貧困村全部達到出列標準。

密碼 :打造網紅“白鷺湖”,“親水經濟”釋活力

要問近年來潮安區歸湖鎮獅峯村哪裏的變化最大、最受矚目,村口這個105畝的“大魚塘”當仁不讓:幾年間,昔日老魚塘搖身一變,成為荷花搖曳、鷺影蹁躚的網紅景點“白鷺湖”,吸引了許多潮汕地區乃至鄰省的遊客前來打卡。

獅峯村黨支部書記李統偉告訴記者,近年獅峯村投入67萬元,將村裏的老魚塘回填打造成“白鷺湖”,通過舉辦蓮花文化旅遊節等亮點活動,發動村民翻修舊房、危房,開發了一批特色民宿,並與旅遊公司合作多方位、立體化宣傳獅峯村旅遊文化,大力發展鄉村觀光旅遊。由此,不僅解決了不少農户的就業問題,更使村民和村集體收入大大增加。“每年由白鷺湖生產的蓮子在湖邊就能銷售一空,晚來的遊客還搶不到呢!”李統偉自豪地説。

此外,村裏的漁業養殖產業也快速發展。作為該村水產養殖大户——歸湖偉興淡水養殖有限公司的前任執行董事,李統偉如何憑藉自己熟悉的優勢產業,帶動鄉親們脱貧致富?他與村幹部想出了一條“養魚大計”——結合“萬畝淡水養殖示範區”建設,實行“公司 基地 農户”,大力發展漁業養殖產業,打造產銷對接新模式。

目前,這個近1500畝的養殖基地由90後“塘主”李緒渤接管。四年多來,基地為全鎮養殖户、貧困户提供了一條新的致富道路,扶貧輻射範圍覆蓋全鎮291户貧困户,還被評為全省扶貧龍頭企業。“有了穩定的收入,也看到了脱貧的希望。”村裏不少貧困户表示。

獅峯村日子越過越紅火,近年獲評潮州市新農村建設和黨建示範村、“最美村莊”,也榮膺廣東省首批文化和旅遊特色村、廣東美麗鄉村特色村。去年,蓮花文化旅遊節期間,逾30萬人次遊客來到獅峯村一睹秀美風光。2019年,該村集體收入達36.8萬元,比2018年的3.6萬元增長逾9倍。

密碼 :修通兩條“致富路”,“茶旅之村”樹品牌

“中國烏龍茶之鄉”潮安區鳳凰鎮的高山密林中,有一個403人的村莊,因山泉涓涓而得名“叫水坑村”。長期以來,該村因地勢偏僻、交通不便致經濟貧困。直至近年,兩條“致富路”的修建打通了該村發展命脈,使其一舉實現了從省定貧困村到鄉村旅遊網紅村的華麗“逆襲”。

第一條致富路,是村裏的機耕路。以往村裏進茶園的路是狹小土路,連摩托車都開不上去。近年來,幫扶單位籌集資金130萬多元,修建了九條總長4070米、通往茶園的機耕路,方便了田間管養,使茶葉質量大大提高。

第二條致富路,則是進村主幹道。這條蜿蜒而上的山路從3.5米拓寬至6米多,是潮州市首條“四好農村路”,既為茶農打造了一條更為暢順的“銷路”,也為周邊遊客打開了一座山環水繞的茶旅小村。

“現在村裏一到節假日就塞車,許多遊客慕名而來。”據叫水坑村黨支部書記林澤程介紹,近年來通過“公司 專業合作社 基地 農户”模式,叫水坑村茶葉質量高、銷路好,同時與旅遊公司合作打造旅遊特色村,打響了特色茶旅品牌。

叫水坑村的茶旅品牌,是潮安區打造“一村一品”的縮影。近年來,該區利用特色農業和田園風光,打造風情文旅特色鎮村,不僅推出鳳凰單樅茶、金石花卉、東鳳芡實等特色產品,更帶火了東鳳芡實文化旅遊節、文祠楊梅文化旅遊節、“中國美麗茶園”鳳西大庵古茶樹茶園等一眾文旅品牌,省級風情旅遊小鎮、省級文旅特色村更是層出不窮,不斷解鎖鄉村旅遊和休閒觀光農業相融合的“發展密碼”。

越到決戰決勝時

越需啃下硬骨頭

蔡慶輝與村幹部、村民在新建樓房前合影

講述人 潮安叫水坑村駐村第一書記蔡慶輝

我原本在潮州市政府辦公室綜合科擔任科長,當初選擇駐村扶貧時曾讓一些人不解。“為何要到偏遠山區駐村呢?”不少人這樣問我。我認為,自己在鎮、縣、市三級都幹過,唯獨沒有在村級單位工作的經驗;今年又是脱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年,許多難啃的“骨頭”要有人來啃。懷着只要用心用情一定能把工作幹好、不問前程但求經歷的想法,2019年初,我來到了叫水坑村。

果不其然,村裏工作非常細碎,難啃的“骨頭”也很多。記得村裏文化服務中心剛籌建時,因集體用地不足,為了動員村民們讓出土地,我們扶貧幹部和村幹部“跑腳皮、磨嘴皮”,挨家挨户做動員工作。後來,包括擔任黨支部書記的林澤程在內的兩個黨員帶頭讓出自己的茶田,合11户村民之力,2019年8月終於順利建成文化服務中心。現在,中心又正籌劃文化館、茶藝館等項目的落地。

最有成就感的事,是為村裏修了機耕路,大大改善了茶園種養環境,為叫水坑村茶葉的提質增量打下了基礎。以前,村民運送生產資料設備去茶園僅能靠肩挑腿走,摩托車上山幾乎無路可行,種茶工作效率特別低。總長4070米、寬1.35米、全部鋪上水泥的機耕路,大大方便村民勞動耕作,真正讓農户實現了增產增收。

到目前為止,叫水坑村還完成了多個新農村建設項目,包括主村道及村口改造提升工程、飲水工程、污水處理設施、黨羣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景觀平台、旅遊服務部等等,碧桂路棧道也在緊鑼密鼓推進中。

作為扶貧幹部,我經過深入調查瞭解,感覺村子落後的主要原因是“四缺”——缺資金、缺土地、缺人才、缺技術。圍繞這些難點、痛點,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工作:通過與潮州市天池茶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展科技項目合作、共建茶葉產業基地,帶動貧困户增收;與潮州市玉瑤山莊生態旅遊有限公司合作,在村建設茶葉加工廠,發展茶葉深加工;同時,以“公司 專業合作社 基地 農户”的模式,創建單樅茶產業發展平台。另外,村容村貌大大改善後,我們也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鄉村旅遊資源,使茶葉產業和鄉村旅遊互相促進,實現由“外力輸血”向“自身造血”的轉變,讓產業真正興村富民。

雖然扶貧工作瑣碎又艱苦,但扶貧成果讓我們感到欣慰。比如説,叫水坑村開始吸引人員迴流了,之前村裏常住人口只有一半,現在已經提高至2/3。村子想要真正煥發生機,人是其中核心。

目前,叫水坑村相對貧困户16户44人已全部脱貧。據初步統計,2019年,全村有勞動力貧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2980元,均超過省定收入目標;村集體收入由2016年的1.47萬元提高到2019年的14多萬元,實現貧困村退出目標。

產業扶貧授人以漁

貧困户成“塘主” 年年有餘

李亮喜與他承包的魚塘

近日,記者來到貧困户李亮喜的新家時,他剛從村裏的歸湖偉興淡水養殖有限公司工作回來。忙碌於“養魚大計”,如今的他活得充實而有奔頭。

李亮喜是潮州市潮安區歸湖鎮獅峯村建檔立卡貧困户,家裏有80多歲的父母需要贍養,大兒子在廣州上大學,小兒子在家附近讀初中。多年來,一家人的生活捉襟見肘,只能住在已相當破舊的老房子裏,靠李亮喜夫婦務農維持生計。如何讓老人、小孩搬進乾淨寬敞的新房,讓一家人脱貧奔小康,成為擺在李亮喜面前的大難題。

轉變發生在2016年。來自中山市小欖鎮的扶貧工作隊駐村幫扶獅峯村,瞭解到李亮喜一家的情況後,幫助其改造危房建起新房。一家六口如願搬進了明亮的新家,李亮喜心上的一塊大石頭終於放下了。

貧困户脱貧更要靠“造血”。在對口幫扶機制的支撐下,獅峯村大力實施資產投資收益、產業扶貧、小額信貸和以獎代補四大脱貧增收項目,取得明顯實效。得益於這些,李亮喜一家走向脱貧奔小康的生活。除分紅之外,產業扶貧項目漁業養殖成為李亮喜穩步增收致富的“好生路”。

“2016年開始到偉興上班,主要負責養魚和投料,每天工作7小時,每月就能拿到2800元的固定工資。”説起漁業養殖工作,李亮喜難掩欣喜之情。他告訴記者,今年自己還承包了十多畝魚塘。“現在公司有專業的大學生進行養殖技術培訓,魚生病了會告訴我用什麼藥,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樣道聽途説了。魚養好之後賣給公司,不用為銷路發愁。”李亮喜説,如今,他的年收入達8萬元左右,“日子越過越好!”

南粵家政帶動農村婦女就業

德慶“金牌月嫂”月入上萬元

剛添了一個女兒的馮錦微覺得自己很幸運,照顧嬰兒熬了兩夜之後,月嫂劉海玲終於來了。這位被大家稱為肇慶德慶“金牌月嫂”的劉海玲非常忙,不提前預訂基本約不上。

劉海玲一進馮家就忙碌起來,為嬰兒洗澡、撫觸,幫產婦疏通乳腺,夜裏陪孩子睡,一有動靜便起身照看。馮錦微誇她做得“很到位”。

今年以來,劉海玲的活兒就沒停過,工作已經安排到了8月。儘管她的收費沒低過每月一萬元,可請她的家庭還是絡繹不絕。近期,她不得不把四五份原先請她做的工作,推薦給了同村的其他姐妹。

“能不能接到單,一是看眼緣,二是看你的專業知識。”劉海玲跟姐妹們説,現在的年輕媽媽們要求越來越高,月嫂不僅要會照顧產婦和嬰兒的身體,還要懂一些心理學常識。

2016年,失業在家好幾年的劉海玲,報讀了德慶縣商貿職業培訓學校開辦的免費婦嬰護理培訓班。雖然已經養過兩個孩子,劉海玲仍然受益匪淺,“從廣州請來的專家講得真專業”。

憑藉專業知識,劉海玲的口碑越來越好。她不但考了催乳師資格證,如今還自費到廣州學習高級育嬰師課程。

德慶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會主席林偉森介紹,縣裏自2016年開辦婦嬰護理課程以來,已免費培訓了2000多名農村婦女。

德慶縣家政服務協會會長梁波説,家政服務市場很大,協會將根據家政服務員的誠信度和職業技能水平,給予1-5星的評定,促進行業規範發展。

肇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周燕表示,全市正實施“南粵家政·肇慶管家”工程,打造“肇慶家嫂”品牌,計劃兩年內免費培訓2萬名家政服務員,帶動就業2.3萬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