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公里銀灘變黑灘”:別這樣糟蹋海洋了|新京報快評
“數百條污水管直通大海,20公里銀灘變黑灘”的“奇觀”,反映出了治理上的鈍感。
網絡圖片
文 | 任然
“幾百條污水管直通大海”,“養殖場排污所形成的‘污水池’綿延800多米”……這兩天,廣東台曝出的“湛江吳川20公里銀灘變黑灘”亂象,讓人觸目驚心——根據報道可知,湛江吳川海產養殖產業興盛,因多年來大量未經處理的對蝦養殖尾水直接排放,海洋環境被嚴重污染,金海岸變成了黑沙灘。
污染到底有多嚴重呢?經記者排查,沿着吳川市吳陽鎮沙角旋村至海濱街道霞海溝村,這20多公里的海岸線,有污水溝、排污口、排污水管近百條。水溝裏流淌的污水顏色不一,有的黑如墨汁泛着油污,惡臭難聞;有的綠如水藻,泡沫陣陣、渾濁發黃,氨氮味道濃烈。這些污水最終流向大海,在污水流向大海的交匯處,能看到明顯的分界線……
這樣一幅“黑水與綠水齊放,污水共藍天兩色”的場景,遠不只是帶來視覺上的破壞這麼簡單。據養殖户透露,之所以污水會呈現墨綠色,是因為水中除了淤泥、飼料、蝦糞之外,還有不少激素。這些成分不經過處理直接排放到大海,容易導致赤潮發生和大量生物死亡,同時還伴隨着抗生素殘留污染、生物污染,對海洋生態平衡構成威脅。
從常識來説,如此大面積、不加任何處理的污水直排,其危害性連養殖户都心知肚明,當地相關部門更不可能不知情。
但相較於不知情而未乾預,明知情況卻無作為,則更讓人難以接受。當地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表示,“之前有去排查過,基本上都瞭解了”,但強調“水產養殖歸農業農村局管”。而當地農業農村局則認為:我們是引導管理、發養殖證,水質符不符合要求,處理應該都是生態環保局。
這般互相推責的場景,在環境污染事件中並不陌生,這往往也成了造成污染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或許針對這樣的水產養殖污染排放亂象,相關部門的管理權責的確有需要細化明確的地方,但任由觸目驚心的污水排放達數年之久,在“基本都瞭解了”的情況下,難道真的無可奈何?
事實上,廣東省漁業管理條例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養殖的水域環境監控;養殖水域環境遭到污染時,應當採取強制性應急措施,或者報本級政府批准後,暫時關閉養殖區域。
很顯然,如果這些白紙黑字的職責要求能被及時落實,該區域的污染排放當不至於形成今天這般局面。由此可見,在部分管理權責不夠明晰之外,這種污染局面的形成,更大的原因恐怕還是在於治理惰性和甩鍋心理。
客觀來説,水產養殖作為當地村民賴以為生的手段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在污染治理上難免會有更多顧慮。但是,顧慮不應該等於縱容“以污染換經濟利益”的短視模式,而更應該從長遠發展的角度,通過周全安排及時引導養殖户走上環境友好型的發展路子,該治理的要治理,該升級的要升級。否則,任由“竭澤而漁”的發展慣性持續下去,不僅破壞環境,也將透支地方發展的未來。這樣的常識實在不應該被一再挑戰。
近幾年,環境保護跟綠色發展已成發展字典裏的高頻詞。在此背景下,還存在“數百條污水管直通大海,20公里銀灘變黑灘”的“奇觀”,這反映出了治理上的鈍感。
如今,輿論監督揭開了蓋子,希望當地立即行動起來,開啓“救贖”式的治理補課,及時叫停違規排污、追究污染責任和可能存在的監管失責,並進行必要的環境修復,也儘早為當地的水產養殖儘快找到一條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任然(媒體人)
編輯:井彩霞 校對:盧茜
以寫作之名——新京報·新聲代第二屆中學生寫作創造營啓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