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60年前難產的她被抬了三小時才到醫院,如今她要100倍償還醫藥費

由 濮陽南煙 發佈於 綜合

來源 錢江晚報

“沒有婦保,就沒有我母親,沒有我們姐弟三人,感恩院長,感恩醫生,感恩所有的醫護人員。當初沒有錢治病,醫藥費經歷了多次減免,給醫院和政府帶去不小的麻煩,父母生活好一點後,常常記得這份恩情,自己省吃儉用也要拿出錢來做好事,不知道2萬元夠不夠?錢是小事,恩情和歉意實在太深太深!”

不久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收到了一封長長的電子郵件。杭州的孫女士稱,母親曾在1964年初因難產住進浙大婦院,出院時欠下了一筆醫藥費,多虧醫院和政府的多次減免才擺脱困境。

現在,她想替父母報答這份恩情,用2萬元償還當年醫院主動減免的200元。

難產三天三夜,產婦奄奄一息

危急時刻決定轉到浙大婦院

6月1日,錢報記者和浙大婦院的工作人員一道來到高女士父母位於濱江區長河街道的家中慰問兩位老人。

當年的產婦戚玉香已經83歲,灰白的頭髮紮成兩條長長的辮子,背微微有些駝。老伴兒孫興梅,93歲,説起話來條理清晰、口齒清楚,完全看不出已如此高齡。

孫興梅和戚玉香兩位老人 張冰清/攝

兩位老人目前膝下有2個兒子和2個女兒,這幾年家裏新添了2個曾外孫,享盡天倫之樂。但正如孫女士所説,如果母親當年沒有被搶救回來,那這一大家子的命運都將被改寫。

孫女士説,去年開始,父親頻繁地提起一段往事,嘴裏總是念叨“感謝婦保的院長和醫生,什麼時候把錢給還上”。在她的詢問下,一段塵封了近60年的往事才浮出水面……

孫爺爺一口蕭山話,聽不懂蕭山話的人大概只能聽懂“廿塊洋鈿”、“借了30塊”之類的數字,這是他熟記於心的賬目。戚奶奶在一旁安靜地聽着,難產時她奄奄一息,已不記得搶救的經過。

那是1963年年底,僅5、6平米的稻草屋裏,27歲的戚玉香因為胎位不正,經歷了3天3夜的痛苦都沒有把孩子生下來,逐漸失去意識。連當地經驗豐富的接生婆也束手無策,只能把胎兒分塊拉出,引發了大出血和感染。

難產後,她被送到長河衞生院治療了半個月,但沒有任何起色。孫興梅記得,妻子全身浮腫,肚子脹得像個皮球,連尿都解不出,長時間處於昏迷狀態,這時,正好一個懂醫的表舅來拜年,看到這副情形,建議趕緊送省婦保搶救!

三個人輪流挑擔走了三小時

卻差點因沒錢無法入院搶救

省婦保在哪裏?遠不遠?怎麼走?現在,濱江是杭州重要的高新區,與其他主城區無縫連接。但在六十年代,長河鎮還隸屬蕭山縣,隔着一條江的鄉下人對省城大醫院一無所知。

錢更是個大問題,正月裏到哪裏去借錢?孫興梅拿出家裏全部積蓄20元,又四處借了30元。第二天天剛矇矇亮,他懷揣着50元救命錢,和2個青壯年鄰居的幫助下,抬着自制的簡易擔架上路了。

走到江邊,他們原本打算坐輪渡過江,但船伕看擔架上的人一動不動,以為他們抬了個死人,一口拒絕。三個男人只能調轉方向,踏上了錢江一橋,一路走一路問,終於在9點多到達省婦保。

醫生看到風塵僕僕趕來的蕭山病人,立即投入搶救,並吩咐先去交50塊錢。交了50元,鄰居幫忙抬過來,吃飯怎麼辦?回去路費怎麼辦?正值青黃不接季節,家裏還有2個幼兒,接下去怎麼生活?

正在孫興梅發愁時,一位院長正好經過。醫生叫住了院長,告訴他病人病情非常嚴重,不救的話估計活不過今天,但是家屬沒有錢。院長聽完毫不猶豫地説,“救命要緊,先交30元。”

正是“救命要緊”這4個字,戚玉香順利入院手術,脱離了生命危險,並在省婦保住了2個月,醫院並沒有因為他們交不出住院費而發出“逐客令”。

經過醫護人員的悉心治療,她恢復得很好,一年半年後生了個女兒,之後幾年又生一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小兒子從小立下志向從醫,現在已經是某醫院的主任醫師了。

多次減免還是欠下了200元

多年後女兒替他們還2萬元

出院時,孫興梅收到了一筆750元的賬單,這筆“鉅額”醫藥費像一座大山壓住了這個貧困的家庭。

他自己年輕時腿病嚴重,經常無法正常勞作,妻子大病初癒,家裏還有兩個幼兒,一個老人,一家人日子過得緊巴巴,根本沒什麼閒錢。

出院後的頭幾年,醫院每隔一段時間都會派人到家裏結賬。全家人省吃儉用、東拼西湊才攢下150元。考慮到他們的家境,當時的蕭山縣政府4次出面打證明,一共免了400元,醫院也主動減免了200元。

去年,孫女士從父母口中得知此事,深感歉疚,“我在銀行工作,銀行處理一筆壞賬是很嚴格的,所以我想醫生和院長不但救了我母親,給他們自己也惹了很多麻煩,真內疚啊。”

寫給醫院的郵件裏,她也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不知道那個院長有沒有因此吃苦頭,減免的錢是不是院長和醫生墊付的。如果他們還活着,請找到他們,轉達我們的深深歉意和感恩,如果不在了,也請找到他們的子女,轉達我們的深深歉意和感恩。”

當天,醫院工作人員特地帶了一本醫院週年慶出版的書,翻閲裏面醫院老建築、老院長的照片給老人看。可惜兩位老人視力都退化了,只依稀認出矮舊的住院樓,指不出當年那位院長到底是誰。

戚玉香在翻看老照片 張冰清/攝

浙大婦院黨委常務副書記吳弘萍告訴錢報記者,由於年代久遠,醫院只找到了戚玉香當年的病案信息卡,病歷資料已經查不到了,“推算起來,當時的院長是劉天香,副院長是陳玉華、遊紹立,都已經離世。其中劉天香院長和她的家屬還在2010年捐資設立了劉天香獎,專門用於激勵年輕醫師認真工作、刻苦學習,迄今已經有9名醫生獲得該項獎勵。”

雖然無法親自向當年的院長道謝,但孫女士還是希望做點什麼來回饋這份恩惠,她在郵件裏寫道,“依着這塊土地上老百姓的虔誠與吃苦耐勞,濱江區長河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他們依然非常節儉,想把所有的給孩子。感恩婦保救了我母親,沒有婦保的救死扶傷,也沒有我,妹妹和弟弟三個。父母一生,受到許多恩惠,所以他們想把這份恩惠回饋給大家。”

浙大婦院黨委書記、院長呂衞國聽説這件事以後,深為感動。他多次委託工作人員向孫女士和她的父母表示感謝,但婉拒了補償款。最終,雙方決定一起在醫院栽一棵樹,用來紀念這份令人感動的醫患情誼。

兩位老人為醫院送上錦旗,醫院的工作人員也帶了一個裝滿口罩、清涼油等醫藥用品的“健康包”送給他們 陶熙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