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女兒天天苦惱怎麼和80歲母親相處:看到她微信就緊張

我到現在都怕她,

看到她的電話和微信就緊張。

我會給她買吃買穿,

對她沒有恨,

但也愛不起來。

60歲的展梅(化名)這麼形容自己和母親的關係,展梅的母親今年80多歲。展梅覺得從小到大,母女二人都沒有親暱過,“沒有牽過手,更不要説擁抱。”

展梅的心裏有很多遺憾,也有很多結,年紀越大越想打開,又打不開,“我有段時間,都抑鬱了。”

我至今忘不掉幼兒園那件事

展梅是浙江杭州人,講話語速蠻快,衣着得體,畫淡妝,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她不和母親同住,但兩人住得很近。

展梅的媽媽其實也是位蠻潮的老人:會用微信,會網購。展梅曾送媽媽一隻智能手機,但沒教她如何用。

“她剛好有段時間住院,回來就會用了,説是護士教的。她學得很快,還挺聰明的。”這是展梅對媽媽最正面的評價。

誰能想到,這樣一對母女彼此之間會有那麼多難逾越的坎。

展梅的兒子已結婚生子,她説自己和兒子的關係很好,“我生孩子前就發誓,我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能和孩子相處成我和媽媽那樣。”

雖然已升級做了奶奶,但説起和母親的關係,展梅就停不下來,她有太多的話想傾訴,想求解。她還曾經去問過心理醫生:我和媽媽怎麼了?

我是單親家庭,大概七八歲才回到我媽身邊,之前一直是跟着親戚生活。這大概是我們關係比較淡的根源吧。那個時候我也時不時被她接回來,但她從沒像有些長久不見孩子的家長一樣,表現得很親。

我讀幼兒園時,有一天放學很久了,她都沒來接我,我哭鬧,阿姨把我送回家,結果她在家睡覺。我至今都忘不了這件事。

我有時候覺得,她是不是根本就不喜歡小孩子。

從我記事開始後,她好像都沒有抱過我,嚴格地説,我們應該都沒牽過手。我和我媽也從來沒有拍過照。

她總是讓我有距離感,朋友之間聚會、吃飯,吃到高興處會説一起拍個照。我和我媽在一起從來不會有這種想法。

從小到大,我媽都説我笨、醜。很長一段時間,我在她面前,也沒什麼自信。

我們關係這麼淡漠,你會覺得我們經常吵架吧,其實我們從來沒有當面爭吵過。

微信裏的話讓我生氣又委屈

展梅講了兩件發生在她和媽媽身上的小事。

有一次,展梅的腿受傷了,在家休息,媽媽來她家串門。她躺在牀上沒起來,“我問她是不是有事情,她説沒有。我説,那你就隨便坐吧。”

之後,就是一陣靜默,這是母女倆之間常有的模式。

“我們沒什麼話説,兩個人單獨在一起,有時候還挺尷尬的,不知道説什麼,我也不敢輕易開口,因為可能一句話説不對,她就不高興了。”

媽媽就這麼沉默地坐了一會兒,離開了。

“她出門沒多久,就發來一條微信,很長,説我對她冷淡,對她一直有意見,説天下的父母都一樣的,兒女卻各不相同。”

看着微信的展梅又生氣又委屈。

還有一次,媽媽給展梅發信息説,問她們晚飯吃什麼。展梅回答下速凍餃子吃。

“我猜她是想來我這裏吃晚飯,但那天晚上我們確實沒打算做菜,要簡單吃。”

展梅怕媽媽疑心,晚飯餃子下好後,特意拍了照片發過去。

很快,媽媽發回一條長長的回覆,大意是:你特意發照片過來,是怕我懷疑你嗎?你吃簡單給我看是什麼意思?你們平時出去吃滿漢全席時怎麼不叫我?怎麼不對我説?是覺得我不配吃這些嗎?……

看到她來,我心裏咯噔一下

這就是我和我媽相處的日常。她當面從來不説什麼,但是轉身,就會發來一堆信息,全是問號和感嘆號。看得心裏真的很堵。

她經常在外面説我不孝順,作為女兒不貼心。可是我覺得我為她做了不少事情,她那些不錯的衣服都是我買的,她身高比較矮,不太好買衣服,我出去逛街,看到合適的,都會立刻給她買下。

逢年過節,都會給她紅包,每年春節,都把她接來吃年夜飯,吃完紅包帶走。

她經常微信上給我發鏈接,全是:孝順的子女是什麼樣的?不孝順的孩子怎麼樣,或者父母是怎麼怎麼辛苦辛苦。

看到這些內容,我心裏不舒服呀。我覺得她有點道德綁架。

但我確實不願也不敢和她相處,有時隔着窗户看她過來,心裏就會咯噔一下:怎麼又來了?看到她發信息過來,心裏也會咯噔一下。

我腿摔傷後,有一次我兒子喊我吃飯,我在卧室裏,拿着枴杖出去。我兒子立刻走過來,挽着我的胳膊説:媽媽,你別動,我來扶你。我是你兒子,這個時候,就是要我照顧你。

那是母子之間一種很自然地親暱。我和媽媽之間,從來不會這樣。如果是她受傷,我會去照顧她,但絕對做不是這種發自內心的情感,而只是我覺得我有義務去管她吧。

這是我最大的遺憾

不時給媽媽買衣物的展梅最怕媽媽給她送東西,“她説給我買了什麼吃的用的,讓我去拿,我都不敢要。因為她給了我東西,以後發脾氣時拿出來説事:做父母的記得你,給過你什麼什麼……”

曾經有一次,媽媽把展梅叫過去,説給他們買了一桶食用油,讓她帶回去。

展梅説,家裏不缺油,而且前段時間,朋友剛好送了油過來。一個要給,一個執意不要。

“她生氣了,説那麼辛苦,專門給我們買了油,我還不拿。還説:既然別人送了油給我,我為什麼想不起來給她送去一些?”

母女二人又是不歡而散。

成年後的展梅一直和年幼時帶自己的阿姨比較親,“我們更像母女,會睡一起,有説不完的話,我還會摟着她的脖子。我媽就在旁邊説:有女兒有什麼用?還不是不親?”

展梅覺得這話很刺耳,“她總是指責我,為什麼從來不反思自己?她總説做父母的為子女付出了多少,吃了多少苦,我也為她付出了,她為什麼看不到?”

隨着時間的流逝,展梅和媽媽的關係沒有改善,她怕和媽媽相處,也不願和媽媽接觸,可似乎也無法釋然,雖然她已經有了孫輩,但媽媽的言行總是能刺中她,牽動她的情緒。有一段時間,她甚至因此出現抑鬱症狀。

“我很想知道,為什麼我和媽媽的關係會是這樣?為什麼我不是像其他同齡人那樣長大?” 展梅輕聲説,“我最大的遺憾就是,長這麼大都沒有被爸爸媽媽牽着手一起走,然後拍一張這樣的照片。”

親密關係的建立有關鍵時期

做父母的千萬不要錯過

“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親密關係的建立是有關鍵時期的,一般有兩個特別重要的時間點,3歲以內和6歲以前。錯過關鍵時期,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親密關係建立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浙江省中醫院精神衞生科主任高靜芳主任醫師,經常對年輕父母們説,一定要自己帶孩子,這非常重要。

對於展梅和媽媽的關係,高靜芳認為,聽得出來,展梅雖然已經60多歲了,但其實一直無法接受母女關係的現狀,“她可能會比較羨慕同齡人中,和父母關係比較親密的。她會孝順媽媽,做子女該做的,但彼此之間沒有很好的親密度,這點可能讓她難以釋懷。”

高靜芳説,她遇到很多親子關係不佳的,有些人隨着年齡的增長,可能會慢慢接受“不親密”的現狀,淡化這種不佳的感覺。很明顯,展梅還沒有適應這種“淡化”。

展梅如果想修復和媽媽的關係,高靜芳覺得還是有一定難度的,“畢竟到這個年齡段了,母女雙方都很難再去改變。上了一定年齡,尤其是50歲以後,每個人的性格行為都已經固化,很難為了對方去較大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

高靜芳做了簡單的分析:展梅的腿受傷了,媽媽這個時候看她,如果她對媽媽説:媽媽,我腿很痛,很難受。這個時候媽媽可能會感覺自己來得正是時候,感覺到女兒對自己的需求和依賴。但是展梅可能想的是,不想給媽媽添麻煩,所以會説:“我沒事”。

對這句“沒事”,雙方理解不一樣,媽媽自然會覺得被冷落。

“母女二人好像不在同一個頻道上,大家就事論事,情感連接不夠充足,有時候生活上的家庭瑣事,講情比講理更重要。”高靜芳説,如果一定要改善這種的關係,60多歲的女兒去適應80歲的媽媽更合適一些,“可以換位思考,共情。女兒把對媽媽的不滿意列出來,然後站在媽媽的角度去理解當初媽媽為什麼這麼做。這麼做,對女兒來説,有點難,但如果跨越這一關,母女關係就會有很好的飛越,親密度有很大提高。”

高靜芳覺得,這對母女的相處帶給我們很多思考,“建議年輕的父母要有自己帶孩子的意識,建立好親密關係,這對日後親子矛盾的化解十分有益。另外,做父母的要給孩子百分之百的愛,無論他怎樣,他都是我們的孩子。不管他是考100分,還是零分,父母對孩子的愛不能減分。在這個基礎上要有足夠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並和他溝通,相信親子關係就會更好更融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205 字。

轉載請註明: 60歲女兒天天苦惱怎麼和80歲母親相處:看到她微信就緊張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