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智利為何不是發達國家?

由 長孫秀芬 發佈於 綜合

今天中文網絡自媒體上談起智利的文章不多,一般談到它,總提到智利是南美最發達的國家,甚至有人稱他為南美唯一的發達國家。

但實際上它並不是發達國家,2018年智利的人均GDP只有不到1.6萬美元,今天中國網民不怎麼看得起的台灣則超過2.3萬美元,雖然從數據上智利人均GDP比中國人均水平(2018年9700美元)要強那麼一點,但沒有任何權威的國際比較把智利看成發達國家。

智利的經濟結構主要是農業+銅+礦石,中高端工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也沒有金融業(佔比0.56%),所以它更類似於沙特這種賣油國家。

而且智利和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些同樣賣礦的發達國家也不同,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過去也曾有先進的工業,只是由於成本過高無法維持,但經濟上和歐美等國高度一體化,仍然保持了高科技教育和研究水準。

在高技術產品出口佔製成品比重方面,澳大利亞的高技術佔比是17%,接近英國的水平(22%),而智利只有可憐的6%。

這就是同樣經濟結構以賣資源為主,澳大利亞被認為是發達國家,而智利不是的原因。

一般來説,雖然沒有明確標準,但發達國家一般必須據-具有以下幾個條件:

一,人均GDP較高,按目前的“行情”至少在2萬美元以上。

二,全國發展均衡,不存在大的地區與階層差異。

三,在支柱產業上擁有獨特的技術優勢或者領先地位

四,長期穩定的經濟和社會。

五,極高的教育和社會發展水平。

而要達到這種發展狀況,往往需要走工業化之路,因為工業化不但能創造財富,更能培養人民,使得人民有紀律組織,懂技術會創造,最終提高國民素質。

其實智利歷史上也不是沒想過走工業化之路,奈何幾十年的努力下來,卻因為一些先天條件發展走到某個程度無法再前進,我們看看智利有哪些適合工業化的條件和缺陷。

智利的國土狹長,看似容易被截斷,但實則很難與鄰國阿根廷隔着雄偉的安第斯山脈,北面又有着廣闊的阿塔卡馬沙漠,所以智利其實是個被山脈,沙漠和海洋環繞保護的國家,並不用太操心和鄰國發生戰爭。

智利是個温帶國家,氣候不太冷也不太熱。農業集中在一小塊平原上,還有豐富的銅礦和硝石資源。應該説得上得天獨厚。

很多國家都由於國內的民族和宗教矛盾頭疼,但智利的國民主體由西班牙移民和 與本地人混血組成,最大的少數民族所佔人口比例也不到1%,所以比較接近單一民族國家如韓日。

民族的統一導致信仰的相對統一,國內主要信仰天主教。

沒有民族,宗教問題,但智利卻有着貧富差距問題,由於早期歐洲人來殖民,最先看重的是這裏肥沃的土地,於是這些大莊園主幾百年下來,形成了土地寡頭,按我們的話説,就是大地主階層。

這些大地主們也喜歡開展有利可圖的工商業,所以20世紀初智利農業,和依託於農業發展起來一些輕工業,都是掌握在他們手中。

而儲量豐富的銅礦資源呢,主要由外國公司投資開發,利潤也主要為這些跨國公司賺走。

關鍵的產業全被外國資本和國內土地寡頭把持,留給普通的老百姓的油水就少了,所以在20世紀初,智利雖然富裕,但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卻低。

 不過智利畢竟從歐洲母國發展出來的新大陸國家,隨着20世紀西歐的進步,這個本來由土地寡頭和外資控制的國家,居然也走上了憲政議會制度。

按我們中國的經驗看,原來的地主階級過於落後和保守,不肯放棄權力從歷史舞台上退場,所以20世紀初只有通過戰爭和革命的手段才能塑造一個新中國。

但智利的情況截然不同,在1925年制定新憲法的時候,各個階級各派政治力量居然能好好坐下來談判,最後組成的“大協商委員會”,左中右人士彙集一堂,最後談成了一部“全民憲法”,實屬不易。從此智利的基本政治制度確定了。

那就是總統制共和國,三權分立,保障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普及初級教育等等,從此具備了一個現代國家的框架。

但先進的制度確定了,為何還會有皮諾切特的軍事政變和阿連德總統的自殺呢?我們下一篇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