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6.3萬噸巴西大豆抵滬,海關關員高温下攀登豆山精準查驗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綜合

日前,一艘滿載6.3萬噸巴西大豆的散貨船抵靠上海良友新港碼頭。這艘名為“宏元”的船隻3月26日從巴西巴卡雷納港出發,在海上行駛了53天后抵達長江口錨地,又因為大霧和大風耽誤了兩天才抵靠港口。但是對於船上“千里迢迢”跨越大洋而來的6.3萬噸大豆而言,距離它們投入中國的懷抱還有最後一步——接受海關的查驗。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良友新港2020年1-2月進口大豆到港量僅3.7萬噸,同比減少了39.3%;3月隨着復工復產有序推進,需求逐漸旺盛,進口量呈現恢復性增長,算上此次“宏元”輪在內,3-5月大豆進口到港量達到了26萬噸,較去年同期增長了98.4%。截至目前,2020年進口大豆到港量共計29.7萬噸,同比增長了54.5%。

可以説,此次“宏元”輪上的6.3萬巴西大豆,見證了海關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的上海速度!

圖説:海關關員高温下攀登豆山精準查驗。上海海關供圖(下同)

高温下的豆山“攀登者”

據悉,對“宏元”輪大豆進行查驗工作的是上海浦東海關物控查檢處的關員。5月19日上海最高氣温29攝氏度,甲板上的温度更高。海關關員穿好取樣工作服、戴好口罩和手套登船,對於不同船艙裏的大豆分別進行查檢取樣,沒過多久就大汗淋漓。

圖説:海關關員高温下攀登豆山精準查驗。

按操作流程,關員要對每個貨艙裏的大豆上層、中層、下層分別進行檢疫查驗和取樣,重點關注裏面是不是攜帶了我國關注的檢疫性昆蟲、雜草種子、病菌等等;同時也會進行檢驗樣品的取樣,用來測定蛋白質、脂肪、水分等含量。

海關關員在採樣中用到的工具還真不少——上“豆山”需要藉助梯子,取樣鏟用來從“豆山”上取樣,取樣篩主要用來尋找裏面的雜草種子或者其他異物;如果進入“豆海”,還會用到安全繩和取樣桶,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如此多大豆進行取樣,操作難度很大:一方面在豆山上爬上爬下不僅辛苦,而且隨着氣温慢慢升高,穿着取樣工作服時間長了還會感到悶熱,甚至呼吸有些困難;另一方面,對豆海的中層和下層檢驗檢疫時,關員就需要爬幾層樓高的梯子下艙,卸貨產生的斜坡也會導致行走時有滑坡的風險。

但是為了確保進境大豆的安全,海關會在整個卸船過程中持續開展取樣工作,一般卸船需要2-3天。除了人工採樣,該碼頭還配備了自動取樣機器來輔助——機器採樣主要針對品質檢驗樣品,在卸貨過程中,每卸1000噸糧食就會自動採集一個樣品,這也很大程度地減少了海關關員的工作量。

圖説:海關關員高温下攀登豆山精準查驗。

進境散裝糧食通關“三提速”

據悉,這批6.3萬噸大豆進入中國後將用來榨油,榨油剩下的豆粕會用來製作飼料。

海關關員現場查檢工作的結束並不代表海關工作完成了,因為進境糧食是高風險商品,海關後續的監管工作會貫穿隨後的運輸、加工、下腳料處理等過程,直至這些大豆全部被加工完成。為了確保安全,上海海關開發了進境糧食檢驗檢疫信息管理系統,用信息化手段來確保這整個監管過程形成閉環,該系統目前已在全海關係統使用。

大豆會先卸到上海浦東海關的監管筒倉裏,最後放行需要綜合現場查驗和實驗室檢測鑑定結果來進行判定,全部符合檢驗檢疫要求才可以放行。按流程,卸船完畢後,所有樣品進入實驗室檢測流程,一般10個工作日就能收到結果。

2020年第一季度,糧食進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明顯。上海海關及時研判,積極推出措施幫助企業復工復產。

首先,創新監管手段。根據海關總署相關通知要求,應進口商申請,經評估符合條件的進境散裝糧食可不在錨地實施表層檢驗檢疫。在國外疫情持續蔓延的情況下,這一措施既減少了與船員的接觸,也節省了錨地登輪的時間,提升了船舶入港速度。

其次,增加現場查驗人員,確保“人等船靠”。外輪靠港的第一時間登輪,現場查驗人員由原先的兩人增加到四人,兩兩一組多個貨艙同時查驗取樣,提升了現場作業速度。

最後,利用碼頭內專門配套建設的糧谷檢測實驗室,開通綠色通道。樣品隨到隨檢,確保全船卸畢後最快時間內得到檢測結果,提升了貨物放行速度。

新民晚報記者 郭劍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