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對話海淀生態環境局局長:上半年海淀水環境和空氣質量城區最優

由 段幹方 發佈於 綜合

新京報快訊(記者 鄧琦)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海淀區PM2.5和地表水環境首次同步位列城六區第一名。

目前,新一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進駐北京,海淀區生態環境局局長張洪雨9月2日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海淀區第一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整改任務已按時限完成。

今年1-6月,海淀區PM2.5月平均濃度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7%,空氣質量保持城六區最優。市級考核的5個水斷面均動態達到了年度考核要求,地表水環境質量首次在城六區排名第一。

張洪雨介紹,雖然海淀區在空氣質量改善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提升方面也面臨着一些壓力,下一步會進行新一輪空氣污染源解析治理污染。疫情之下,生態環保部門監管與服務並重,努力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環保共贏。

海淀水環境改善難度大於空氣改善難度

新京報:海淀環境治理成效中,有多少得益於氣象條件和區位優勢?

張洪雨:大家經常説海淀“上風上水”,主要因為海淀有三山五園。海淀的區位對環境質量有一定的影響,但主要還是靠人努力,全區上下一微克一微克地摳,在環境治理中,人努力大概佔了80%以上。以空氣為例,海淀西北部都是山,在低壓高温高濕靜穩條件下,如果出現污染傳輸,污染物反而容易在山前堆積,這跟不同的風向也有關係。除了PM2.5,還有其他數據可以印證,海淀在揚塵、揮發性有機物等治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效。

新京報:第二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已進駐北京,作為基層環保官員,是否感覺有些壓力?

張洪雨:要説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央生態環保督察作為中央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一個重大制度安排,是以問題為導向,壓實各級政府的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這也是我們推進生態環保工作的有利契機,通過發現問題、整改落實,全面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近年來北京在生態環境保護尤其是空氣質量改善方面取得很大成績,但也遇到一些瓶頸,比如空氣質量方面,要想進一步改善的話,空間有限,難度很大。所以,通過這次督察,也為我們工作提供動力。

新京報:目前來看,海淀還有哪些環境問題存在治理難點?

張洪雨:從海淀區來説,水環境改善難度大於空氣改善難度。海淀有建成區、城鄉結合部還有傳統農村地區,尤其北部傳統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污水收集率還沒有達到100%。其次,一些小微水體,由於周邊村莊人口比較多,也在持續改善過程中。另外,空氣質量改善方面,不僅需要降低PM2.5,還要增加優良天數,而揮發性有機物的治理成效直接影響優良天數,下一步如何治理揮發性有機物,將是我們的重點課題。

將探索運用城市大腦等技術防治大氣污染

新京報:下一步會有哪些治理思路?

張洪雨:目前我們在做新一輪的空氣污染源解析,即海淀區的污染來源主要有哪些,我們要梳理出來。目前預計,海淀區污染來源主要是移動源和揚塵,這兩部分是我們主抓的重點。另外,我們會搞清楚揮發性有機物在哪個區域、哪個時段產生,具體產生量有多大,結合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數據進行新一輪分析,在這些分析的基礎上,研究“十四五”期間的重點工作方向。

新京報:海淀在環境治理中如何加強科技手段應用?

張洪雨: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我們積極探索採用智慧型移動源監管新模式,充分運用城市大腦AI計算中心、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着力打造“天地人車一體化”式的移動源監管平台,目前該系統已上線試運行,將為海淀區實現移動源精準執法、有效管控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在水環境治理方面,完善河湖水質監測網絡,利用量子點光譜檢測方法,實時監測河道水質,同時配套建設水質監測管理軟件系統和移動端APP,加強對水體污染預警、排污溯源的遠程在線監控,目前已完成河湖水質監測系統二期項目佈設工作,新增100個智能水質監測終端,將為全區水環境持續提升提供可靠的決策支持。

新京報記者 鄧琦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