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説“坦克最大的敵人就是坦克”,在如今的不少文章和討論中,坦克與坦克之間的隔空對壘仍然廣泛存在。
當一款坦克兵器誕生後,總會有人抱着鬥獸棋的思路讓其“捉對拼殺”。
如15式坦克服役後,網上關於這款坦克如何對抗T90的分析是非常多的。比如裝甲如何如何、機動如何如何、火力對決如何如何等等。
可我們也該多想一想,現代戰爭中,坦克所遭遇的最大對手是誰?類似二戰或者中東戰爭中的那種坦克之間正面對決的大戰在現代戰爭中還會發生嗎?
從近30年來世界戰爭的實踐來看,坦克大戰恐怕在今後是不太容易發生的。
從現在往前倒推,上一次像樣的坦克戰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出現的。當年M1A1坦克對伊拉克軍隊裝甲部隊的獵殺到現在也是很多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可我們應當看到,在海灣戰爭中對伊軍裝甲部隊造成損失最大的其實是空襲。
早在之前長達38天的空襲中,戰區的伊軍就損失了1772輛坦克、948輛裝甲車和1474門火炮。這一數字其實已經佔到了伊軍裝甲力量的近半數。
對一支建制部隊來説,損傷近半實際上就沒多少戰鬥力了。而當美軍陸地行動發起後,也並非是單純地坦克對壘,在伊軍坦克編組完畢進入交戰距離前,其同樣要遭受聯軍各類固定翼戰機和武裝直升機的打擊,戰力再度被削弱。
進入坦克交戰距離後,美軍有武器優勢,同時更重要的是伊拉克軍隊的訓練水平及戰鬥意志完全跟美軍不是一個水平線。所謂的裝甲大戰,其實對美軍來説就是一場逼真的實戰打靶罷了。
且不説當時伊軍已經被嚴重削弱且裝備劣勢,就阿拉伯軍隊的作戰素養,即便是將雙方手中的坦克互換,最終的結果也不會有什麼變化。
因此説,談論海灣戰爭中伊拉克T72坦克的發揮如何如何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伊軍實際上在聯軍的空襲打擊下就已經戰敗了,最後所謂的坦克戰只不過是給聯軍地面部隊的功勞簿上填些戰績罷了,這不是單純的M1A1坦克和T72的性能差距決定的。
海灣戰爭給各國的衝擊是極大的,因為大家均發現地面裝甲集羣再強大,也是難以抵禦空中優勢的。
這場戰爭結束不久之後,蘇聯解體,西方最大的假想敵就此消失,曾經壓得西歐國家喘不過氣來的裝甲集羣大多也走進了廢車場。
一方面,世界最大裝甲集羣就此消失;另一方面,美國的空中優勢在海灣戰爭中得到了完美髮揮。
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更是讓美國聯軍的空中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僅僅憑藉78天的連續轟炸,北約就達到了自己的戰爭目的。
新戰爭模式的啓示促使美軍不再專注重裝部隊的發展,而是重點打造了斯特萊克旅戰鬥隊,以改善重裝太重,輕裝太輕的不足。美軍認為憑藉自身難以比擬的空中優勢加上高機動的輪式部隊即能有效應對未來戰事。
美國的歐洲盟友們也紛紛馬放南山,昂貴重裝部隊迅速縮水,也轉而以中型輪式部隊來應對,或乾脆直接打造輕型高機動部隊了事。因此直到現在,英法德等國的現役坦克都是少得可憐。
而在1990年代,當伊拉克的裝甲部隊在空中優勢下成為“罐頭”的時候,另一場殘酷的戰爭在俄羅斯車臣地區開始了。
相較於不堪一擊的伊拉克軍隊,車臣武裝中不少人都是前蘇軍出身,其訓練比匆忙來攻的俄軍現役部隊還要好。
車臣武裝雖然裝甲力量有限,但是其手中有大量的反坦克兵器。
當俄軍第131摩托化步兵旅(俄軍摩步旅為裝甲機械化部隊),冒然衝入格羅茲尼時便遭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很短時間內,1000多人的131旅陣亡800餘人、被俘75人,26輛坦克被摧毀20輛,120輛裝甲車損失102輛,僅剩100多人成功突圍。
而在殘酷的車臣戰爭中,車臣匪軍並沒有像美軍那樣的空中優勢,但憑藉其手中大量的反坦克武器,照樣讓俄軍的裝甲部隊損失慘重。
在重裝部隊接連折戟之時,我們應該發現,坦克最大的敵人已經不是對方的坦克了。
對於擁有絕對軍力優勢的一方來説,在雙方的坦克正式交鋒前,即已經通過大量的航空兵或遠射兵力對對方的重裝部隊進行輪番掃蕩了。
比如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美軍狂轟濫炸之後,再加上對伊軍內部的成功策反,實際上美軍的重裝部隊是一路開到巴格達的;再如2008年的俄格戰爭,俄軍擁有絕對的體量一舉壓垮格魯吉亞,在兩軍的地面交鋒中,格軍裝甲部隊大都稍加抵抗後就四散奔逃,也並沒有發生像樣的坦克戰。
而對於牛刀宰雞中的“牛刀”一方來説,對坦克威脅最大的反倒是“小雞”一方步兵反坦克分隊中的導彈、火箭筒或者是路邊炸彈。
尤其是在2006年以色列軍隊對黎巴嫩的軍事行動中,以軍的重裝部隊就吃虧不小。
2006年7月12日,黎巴嫩武裝用反坦克地雷和火箭筒摧毀了以軍2輛裝甲車,並俘虜了2名以軍士兵;以軍派出梅卡瓦坦克掩護步兵分隊前往解救時,這輛坦克又被IED炸燬,車上4人全部陣亡,在步兵分隊與黎巴嫩武裝的交手中,也有多人死傷。
而在隨後的大規模交鋒中,以軍投入了約400輛各型梅卡瓦坦克,還出動各式戰機15500架次,可謂是重兵雲集。但結果不僅沒能摧毀黎巴嫩武裝,自己反倒被狠咬了一口,僅僅參戰的坦克中就被擊中了52輛,其中22輛受到貫穿性傷害,以至於梅卡瓦坦克不敗金身的傳説就此破滅。
這場戰例和第一次車臣戰爭中的格羅茲尼之戰説明,在城市巷戰環境下,訓練有素的一方憑藉便攜式反坦克武器可以給予重裝部隊較大的損傷(但重裝部隊一方普遍存在輕敵和訓練不足的問題);而美國和俄羅斯在伊拉克戰爭與俄格戰爭中的戰例又説明,對方體格小、戰鬥意志崩潰的話,其實又難以組織有效抵抗。
在2010年代的戰爭中,這兩種情況就都出現了。
如伊拉克重裝部隊、土耳其重裝部隊、敍利亞重裝部隊(戰爭前期)、沙特重裝部隊在與訓練有素的輕裝部隊交手時,坦克的損失就十分巨大。
可當俄軍介入到敍利亞戰局時,俄軍憑藉強大的空中實力又的確能掃蕩叛軍手中一定數量的裝甲部隊,使之難以將裝甲兵應用於進攻中。
而在這些年的無數戰例中,我們看到了多少次正規坦克部隊之間的高水平對決呢?基本是找不出來的。
近10年來,世界各國的戰爭中損失了數以千計的坦克,其絕大多數是被反坦克導彈、地雷、火箭筒、空軍戰機和武裝直升機擊毀的,真正在坦克對戰中被對方擊毀的寥寥可數。
這倒不是説坦克沒用了,如果真的沒用的話,這種武器早就被淘汰,而不是連連在戰爭中受損了。事實上,坦克在現代戰爭中的用途依然十分重要,也正是因為重要,其參戰的頻率才高,當然損失也會大。
因此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發展適合於戰爭的坦克,同時研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坦克戰術,這才是關鍵。
我們回到開頭的問題,15式如何對決T90來。
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少人都糾結於15式坦克的105毫米炮和裝甲,認為其火力不夠,同時防護也不足,在應對T90坦克時可能要吃虧。
這種鬥獸棋式的思路其實是建立在兩種坦克在同一種使用環境基礎下的,實際上就容易陷入軍迷式的指標比拼陷阱中。
這種指標比拼可能會讓人吵得面紅耳赤,但實則沒有多大意義。
通過上文敍述,我們應當明白,現代戰爭中坦克戰的發生幾率是很小的。15式坦克的設想作戰環境是高原、水網地帶,這些區域都是對方主戰坦克不能輕易到達的。説到底,15式的主要用途不是打坦克,而是作為一把尖刀去撕開對方輕步兵為主組成的防禦網絡。
那麼在高原、水網地形條件下,T90能不能上去呢?其實是能上去的,這個沒問題。但問題的關鍵是,上去了不好用。
如高原地帶,關鍵是奪取山口,T90在高原功率會下降一半,而且發動機散熱不佳容易趴窩,重型坦克在複雜道路上通過能力還差,這樣的話自然是不好用的。
15式坦克只有30多噸的體量,而且採用了渦輪增壓發動機,在高原上功率損失很小。它的體量和動力足以在高原地區隨意撒歡,這就是對T90最大的優勢。
而且誰規定了坦克只能由坦克來打呢?
中國軍隊如今在武器裝備上的發展是突飛猛進的,僅以陸軍裝備來説,在上百公里射程外,遠程火箭炮就可以打擊坦克,而且不僅僅打擊坦克集羣地,就是機動中的單輛坦克也在打擊目標中。一發遠火彈是不便宜,可一輛T90造價就幾百萬美元,外加幾名坦克兵,就是幾發彈打掉一輛那都是划算的。
至於對方跟我們比遠火,那還是洗洗睡吧!這個世界上,要説遠程火箭炮的性能,我們稱第二,就沒人敢當第一了。
而這還僅僅是遠火而已,我方還有武裝直升機、紅箭10導彈等各類反裝甲利器,足以在坦克正面對決前,就儘量清掃對方在通道上的殘餘坦克。
如果説能在己方有技術兵器優勢的情況下,讓15式與T90遇上了,那其實反倒是失誤了。當然了,即便真的進入到了坦克交戰距離,15式如今的彈藥也是可以幹掉T90的,只不過這種情況儘量還是避免發生。在未來戰爭中,最好不要讓對方坦克有活着的機會見到我方坦克。
有人會説,你能這麼打人家,人家也能這麼打你。
邏輯上來説是沒問題的,但問題是以少量外購“萬國造”武器組成的體系與整個“信息主導,火力主戰”的自主化軍工體系之間進行比拼是沒多大本錢的。
有些人可能覺得凡事都是外國的月亮圓,我們國內就什麼也不行。
這一點請大家注意,目前來説在信息、火力與體量的結合上,我們應該有足夠的信心。不是説凡是外國的就一定先進,這個也要看對象,別一聽是外國,自己膝蓋就發軟,做人既得有骨氣,也得對事物有基本的判斷。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