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論獨家對話丨內地方艙醫院支援隊:要把經驗和情誼帶去香港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户端】;
國家衞健委8月1日消息,由湖北省武漢市選派6名有“方艙醫院”實戰經驗的專家,組成“內地方艙醫院支援隊”,為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改建為“方艙醫院”提供設計、運營和管理經驗的技術支持。
8月1日下午,“內地方艙醫院支援隊”隊長、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武昌方艙醫院院長萬軍接受央視新聞《相對論》採訪時表示,此次支援香港,既要把武漢“方艙醫院”的經驗帶過去,也要傳遞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的深情厚誼:“我們感到責任重大。”
據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介紹,該院支援隊隨時待命出發。
已根據平面圖制定預案 隨時待命出發
央視新聞《相對論》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瞭解到,本次受命支援香港抗疫的“內地方艙醫院支援隊”主體人員,是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接管武昌方艙醫院的核心成員,包括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武昌方艙醫院院長萬軍,武昌方艙醫院副院長、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師馬永剛,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辦公室主任成於珈,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劉春英。
支援隊另外兩位專家,分別來自中南建築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漢中信建築設計總院第七設計院。
據支援隊中分管醫療的馬永剛介紹,7月23日,在國家衞健委的主持下,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等湖北有關單位同香港、澳門及廣東有關方面召開了視頻會議,會上香港方面表示疫情比較嚴峻,可能需要內地支持。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參會人員隨後分享了武昌方艙醫院抗疫實踐的經驗。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接管的武昌方艙醫院,是武漢市首批建設、第一個收治輕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方艙醫院。“我們經歷過從設計到管理整個過程,在武漢戰疫過程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支援隊隊長萬軍介紹,此次重新整理了武漢抗疫的經驗,強化相應人員的技術,並學習了香港的醫療規範制度,做好必要的防護物資準備。
7月27日,馬永剛得知自己將和幾位同事一同籌備赴港事宜。他告訴央視新聞《相對論》,已根據此前收到的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平面圖制定預案。作為方艙醫院,最重要的就是院感方面的“三區”“兩通道”——“三區”即為緩衝區、污染區和清潔區,“兩通道”系醫護人員通道、患者通道。“開放多少牀位,病倉怎麼劃分,院感怎麼改建,病人入住後如何經營管理,主要是這方面的預案。”
武漢經驗需在港本土化 望儘快控制疫情
8月1日,由亞洲國際博覽館一號展館改建的“方艙醫院”開始接收新冠肺炎確診病人。馬永剛沒有參與一號展館改建設計,但通過媒體報道注意到內部陳設。
現場照片顯示,每位病人擁有9平方米左右的獨立生活空間,每間三面均有隔板,馬永剛認為獨立生活空間的設計很人性化,院外走廊內設有多部監測病患血壓、心率、體温等數據的監察電腦,這類智能化的設施可減少醫護人員工作量,降低接觸感染的風險。但他同時提出,此前經驗表明很多病人希望多跟醫生接觸,解釋安慰工作也很重要。
當時在武昌方艙醫院,馬永剛是分管醫療的副院長。“治療新冠肺炎沒有特效藥,我們發現溝通非常重要。即使是我這樣的行政人員,每隔三天都要到方艙裏和病人交流。但是到香港以後,我們可能因語言溝通不太順暢。香港同行主要通過智能化設備來交流,我們這一套也不一定適合。”馬永剛説,屆時還要進一步協商,內地的這些經驗要在香港本土化。
萬軍表示,此次支援香港,既要把武漢“方艙醫院”的經驗帶過去,包括場館設計、人員配置、流程規劃等整個新冠肺炎防治流程的總體把控,也要傳遞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的深情厚誼,把這種情誼通過工作呈現出來:“我們感到責任重大。”
馬永剛認為,此次支援香港的最大挑戰就是溝通問題——他注意到,香港的網絡輿論有些反對的聲音,如“不需要”“搶飯碗”等。他説,作為醫務人員,惟願幫助香港同胞儘快控制疫情,“希望香港市民也能這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