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報 ·ZAKER 廈門 記者 曾昊然 黃伊娜 通訊員 其翔
昨日,受副熱帶高壓南側偏東氣流影響,廈門天氣以多雲為主,午後出現局地性陣雨。全市最高氣温在33℃-37℃,最高氣温出現在竹壩農場站,達37.6℃。
氣象部門預測,未來幾天,廈門依然以多雲天氣為主,最高氣温在32℃-33℃。今天至21日,受副熱帶高壓南側偏東氣流影響,多午後陣雨或雷陣雨;24日-26日,受加強的偏南暖濕氣流影響,將出現較明顯的降水過程,局地伴有雷電、短時強降水、短時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在此提醒市民,最近高温天天見,午後多雷雨,建議大家出門帶把傘,遮陽擋雨兩不誤。
再來關注颱風的消息,菲律賓呂宋島北部近海熱帶低壓的中心17日17時位於巴士海峽海面,距廣東省湛江市偏東方向大約1060公里,預計其將於今天發展為今年第7號颱風。目前來看,這個颱風對廈門影響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今年1月-7月全國空氣質量狀況。其中,廈門1月-7月空氣質量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六。數據顯示,1月-7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5.7%,同比上升4.8個百分點。
相關新聞
非洲大蝸牛 雨後常出沒
專家提醒,其身上攜眾多寄生蟲和病原菌,勿食用
非洲大蝸牛。記者 曾昊然 攝
夏日的午後,常下起説來就來的雷陣雨。雨後,不少市民會發現馬路邊或草叢邊,出現了一羣喜歡在雨後散步的小傢伙——非洲大蝸牛。它們喜歡“攜家帶口”出行,一趟出遊就要帶上所有家當。
有人説它們是攜帶病毒的惡魔,也有人説它們是美味佳餚,真相到底如何,晨報記者今日為您揭秘。
雨後溜達的“大蝸牛”
記者來到位於思明區的海濱花園小區。在小區的綠化帶附近,發現了幾隻“大蝸牛”,它們大的有成人食指的長度,小的也有大拇指那麼長。
記者隨後又來到燈塔公園,在多處草坪又發現了它們的身影。正在散步的陳阿伯告訴記者,雨後他常常在公園看到這些蝸牛,在小區也偶爾能看到。
記者發現,大部分市民朋友看到這些蝸牛都敬而遠之,但有些好奇心強的孩子會抓它來玩,有的還想帶回家養,有個小朋友甚至還研究起它的吃法。
野生大蝸牛病菌多
這些蝸牛到底是什麼物種呢?據介紹,“大蝸牛”叫褐雲瑪瑙螺,也叫“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它們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是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
如果這些蝸牛會危害農作物,把它們吃了不就完事了嗎?針對這種説法,畢業於廈門大學生物系、研究養殖蝸牛多年的陳肇聖表示,野外的蝸牛身上的寄生菌、寄生蟲比較多,不建議食用。
據瞭解,野生的非洲大蝸牛身上攜帶很多寄生蟲和病原菌,尤其是廣州管圓線蟲,其可傳播腦膜腦炎或腦膜炎等疾病。
但這並不代表所有蝸牛都不能吃。陳肇聖説:“人工養殖的蝸牛是可以食用的,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上等食品。”此外,蝸牛的黏液有修復功能,若被蚊蟲叮咬,塗上一點蝸牛黏液就能止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