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蘭姆伽受訓後,遠征軍官兵發現,騎摩托、吃飯糰的日軍其實很窮
蘭姆伽位於印度東北部的比哈爾邦,是一個位於沖積平原上的、不起眼的小集鎮,在十萬分之一的地圖上甚至是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小圓點。這個小鎮的規模不大,只有幾條街道,最現代化的建築就是一家小電影院,此外還有幾家華僑開設的商店和飯店。
抗戰後期,中國駐印軍訓練基地就位於小鎮周圍大約3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訓練中心設在鎮上,其餘的各種軍事技術學校,如戰車學校、通訊學校、工兵學校、指揮學校等,分散駐紮在小鎮周邊,彼此間有柏油或土質公路相連。此外,基地附近還附設各種訓練場地,包括坦克和汽車駕駛訓練場、武器射擊靶場和各種戰術演習場,還有醫院、加油站等附屬設施。
在蘭姆伽訓練基地,抗戰多年的中國軍人才第一次知道什麼是現代化的軍隊後勤供應。根據中美英三方協議,駐印軍的武器裝備和費用開支由美國提供,服裝與伙食由英國供給,雖然標準遠低於美英軍隊,但水平依然高出國內軍隊許多。以往在國內對日寇作戰時,覺得穿皮靴、騎摩托、吃罐頭的日軍就已經很先進了,但此時再看,鬼子也是窮人。
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是裝備方面。
在國內,面對裝備九二式重機槍、九二步兵炮和擲彈筒的日軍,總是以武裝到牙齒來形容。可現在駐印軍一個1.5萬兵力的整編師,就擁有12門105榴彈炮、24門75毫米山炮、36門戰防炮,162門迫擊炮和108挺重機槍,此外還有日軍從未裝備的火箭筒、火焰噴射器等新型裝備,衝鋒槍也裝備到了班排一級,直接就把日軍部隊給比成了叫花子部隊。
在軍裝方面,
整訓初期由英軍提供服裝,式樣與質地均為英式,每個士兵都配發3套卡其布軍服。為適應熱帶環境,其中2套配的是短褲,腳上也換成英式半筒皮鞋,高級軍官則領到了呢制軍服和馬靴,此外還配發了帶有偽裝網的MK-2 型鋼盔。如此一來,駐印軍不但保持服裝統一,還有兩套可以隨時替換,不像是國內的抗日部隊,正規軍每年也最多發1套軍服,穿爛了連個替換的都沒有。
在吃飯方面,
主副食也由英軍供給,不僅有糧食、蔬菜、食油等必需品,還有肉類、茶葉等。校級以上軍官還每天能夠領到牛奶、麪包、水果、糖果等奢侈品,如果適應西式生活的話,還可以領取雪茄、咖啡。尉級軍官以下和士兵一樣吃大鍋飯,炊事班從英軍供應站領回什麼就吃什麼,雖然數量不限,但花樣不多,有時連續幾個月都是白米飯加醃牛肉,有時連續幾個月是洋葱、土豆配罐頭,好在三餐管飽、營養豐富,比國內連主食都無法充分保障的部隊相比,已經算天壤之別了。
不過,好一點兒的是,駐印軍官兵們除了國內照常發放的軍餉外,還能夠從美軍聯絡官那裏領取津貼,發放的還是印度盧比。以士官為例,每月津貼14-16盧比,比國內的軍餉還高,按照當地的物價水平,全班戰士大魚大肉吃一頓,花不了1個盧比;50加侖一桶的印度木瓜酒,只要1.5個盧比。因此,駐印軍的官兵們往往會湊在一起聚餐,到鎮上的華僑飯館去享受家鄉風味的飯菜;還有些軍官乾脆每人每月拿出幾個盧比,湊在一起,由伙房定期額外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