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態化下,口罩公筷還是應堅持

常態化下,口罩公筷還是應堅持

常態化下,口罩公筷還是應堅持

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每個人都是常態化疫情防控“第一責任人”。6月,國家衞健委印發《低風險地區夏季重點場所重點單位重點人羣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相關防護指南(修訂版)》(簡稱《防護指南》),其中,有不小的篇幅都是對公眾個人防護作出的指導。

當前,公眾個人防護落實情況如何?防護意識是否有鬆懈?常態化個人防控如何融入日常生活?近日,四川日報·川報觀察民情熱線(028-86968696)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口罩佩戴情況

的哥自述:公司説是要管,但實際上沒有怎麼管

人員密集或流動性大的公共場所是疫情防控的重點。《防護指南》對這些特定場所人員需採取的防疫措施作出指導,其中必備一條就是佩戴口罩。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出租車、網約車等接觸人羣頻繁的工作者並未做好個人防護。

7月8日至7月19日,記者乘坐了8次出租車或網約車,分別遇到一名滴滴快車司機、三名出租車司機未佩戴口罩的情況。問及原因,司機均表示“沒必要”,覺得疫情已經控制住了。

“我都好久沒戴口罩了,從4月份到現在,總共沒戴滿10個班。”成都市蓉城出租車公司的一名出租車司機告訴記者,“我遇到乘客沒戴口罩的時候也多。”

“不戴口罩公司不管嗎?”記者問。該司機對此表示:“公司説是要管,但實際上沒有怎麼管。”

7月17日,記者撥打了蓉城出租車公司的客服電話,該公司接線員表示,公司有上千輛出租車,車上安裝有攝像頭,公司會抽查司機戴口罩的情況,並會對沒戴口罩的進行處理。具體如何處理?該接線員表示不太清楚,但對記者反映的線索,經公司核查到後給予答覆。

當天,記者也通過滴滴平台客服反映了平台派單的快車或出租車司機沒戴口罩的情況。客服回覆:對乘客反映的情況,滴滴公司將通過車內錄音核查,發現司機首次違反本規則的,將予以警告;警告後再次違反本規則的,暫停服務1-3日。

相較於出租車、網約車,記者調查發現,地鐵和公交對司乘人員佩戴口罩的情況要求嚴格,乘客若未佩戴口罩,均不能乘坐公共交通。

公筷使用情況

食客自述:都在一個碗裏夾菜,沒必要用

為減少疫情傳播的風險,《防護指南》提到,餐館應推廣分餐制,餐廳(館)提供公筷公勺。但記者在成都、遂寧、雅安多家餐館走訪,都難覓“公筷”身影,且僅有少部分餐館貼有分餐、使用公筷的提示。

7月16日中午,就餐高峯期,成都市華興東街的幾家餐館都座無虛席。其中一家餐館有30多桌、上百名食客就餐,但餐桌上都沒有公筷的影子。“沒必要用公筷。大家都在一個碗裏夾菜,不像國外多是分餐制,除非把我們的就餐習慣徹底改變。”食客張先生説。

7月15日,記者走訪了遂寧城區的幾家餐館。在河東新區一家名為打魚仔的飯店,記者看到桌上除餐具外,還有一個特別的不鏽鋼夾子。“這是分餐夾。比一般的夾子短小一點,方便個人夾取。”飯店賴經理説,“之前我們是在餐廳放公筷,但是顧客反映,用着用着就用混了。用這個夾子,便於區分。”

而後,記者又隨機走訪了附近幾家餐館,卻沒有看到使用公筷或者分餐。“聽説了提倡分餐的情況,但一直沒有用,一是因為成本,二是周圍餐館都沒有搞。”一家餐館老闆告訴記者。

家人之間用餐有沒有使用公筷或實行分餐呢?記者採訪了幾名市民,有的市民覺得一家人沒必要,有的覺得“用公筷好,但有點麻煩”。

“我知道現在提倡分餐或使用公筷,但都是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分餐顯得很生疏。”遂寧市民楊先生説。

減少聚集情況

KTV店員自述:沒接到通知説消費者只能待兩個小時

為減少人員聚集,《防護指南》建議,在農貿市場、商場、健身房、網吧、KTV等場所的逗留時間不超過兩個小時。這項建議執行情況如何呢?

7月16日下午,家住成都市温江區的倪阿姨與幾位朋友相約來到KTV。“KTV恢復營業以來,我們常來唱歌。一般從中午一點開始,唱到下午五點半回家做晚飯。”倪阿姨告訴記者,唱歌時間長短,商家並沒有管。

7月19日晚,雅安市民楊鳴和朋友一起來到一家KTV娛樂。楊鳴告訴記者,他知道KTV危險係數較高。但對於娛樂時間不超過兩小時的規定,楊鳴則表示不太清楚,“唱KTV本來就是圖個盡興,兩小時有點短。”

記者通過手機APP看到,雅安有多家KTV可以通過線上直接下單,按時間段分為下午場和黃金場。其中,下午場的時間段是12點至18點,時長達6小時;黃金場的時間段為18點至次日凌晨2點,時長達8小時。其中一家店員告訴記者,“沒有接到通知説消費者在KTV只能待兩個小時。”店員強調,KTV每天消毒,晚上也會測量客人體温。

7月16日21時左右,記者走訪了成都市嶽府街上的一家網吧。開着空調的網吧,門窗緊閉,一入內就聞到了嗆人的煙味。網吧上座率約六成,消費者基本都沒有佩戴口罩。

當記者詢問店員有沒有上網時間限制時,店員回覆:“我們24小時營業,沒有時間限制,在網吧過夜都可以。”記者在店內發現,確有上網的消費者已在網吧睡着。“我們來網吧都是打遊戲,一般都不止兩個小時。”一名消費者告訴記者。

專家建議

好習慣仍需長期堅守

個別公眾眼中“沒必要”“不清楚”的防控措施,在專家眼裏,卻是十分有效且必要的。

關於戴口罩的問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教授梁宗安提醒,目前四川省很多室內公共場所,比如博物館、體育館、健身房等已開放,到這些場所,以及在超市、餐廳、商場等,如果無人員聚集、通風良好、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離,可以不用戴口罩;但特定場所的工作人員,應戴口罩。

對於公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科主任楊麗認為,這是減少消化道傳染疾病的有效途徑,公眾應儘量避免與他人共用餐具、水杯、牙刷等。

對於娛樂場所的疫情防控,省疾控中心專家建議,應長時間堅持“限流量、全檢測、留實名”為主的防控措施。

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公共衞生領域專家郭術田認為,之所以出現調查中存在的情況,是因為疫情常態化防控舉措還沒有真正融入公眾的日常生活。“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這就意味着,我們傳統文化和習俗中一些不利於疫情防控的行為模式需要得到修正,進而養成有利於疫情防控的‘新習慣’。這不僅有利於防範新冠疫情‘反撲’,對降低所有傳染病威脅都有效。”

郭術田建議,有關部門可以加大流行病學調查力度,比如調查有多大比例患者是因為沒有使用公筷導致的感染等,用數據、案例等更直觀的方式,告知公眾使用公筷的重要性,刷新公眾覺得“沒必要”的認識。同時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融入社會心理學措施,出台更易理解、更易執行的政策規範,使健康生活方式成為社會風氣、人們的自覺自發行為。(記者 任鴻 文莎 王若曄)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57 字。

轉載請註明: 常態化下,口罩公筷還是應堅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