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魯特大爆炸後 警惕美國在中東故伎重演
參考消息網8月20日報道 俄羅斯“自由媒體”網站8月12日刊載題為《黎巴嫩危機可能點燃整個中東 副題:黎巴嫩局勢進一步激化會給世界帶來何種“驚喜”》的文章,作者系安德烈·扎哈爾琴科,文章稱,在過去幾十年中,每當能源市場陷入危機的時候,是不是美國在“中東的熱鍋”下添柴加薪、挑起軍事衝突?世界經濟正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那麼為何不能故伎重演、在中東製造緊張並拯救美國經濟呢?全文摘編如下:
黎巴嫩民眾連續多日舉行抗議示威,要求總統和政府辭職,提前舉行大選,還與軍警發生衝突。在此背景下,黎巴嫩總理哈桑·迪亞卜宣佈政府辭職。他在發表電視告別講話時説,“腐敗的體制比國家更強大”,希望政府的辭職能開啓國內政治和解的大門。
貝魯特港8月4日發生強烈爆炸,將該市多個街區變為廢墟。黎巴嫩局勢隨後立即惡化。爆炸造成150多人死亡,約5000人受傷,30萬人無家可歸。
從歷史上看,黎巴嫩社會很不穩定,原因是該國的種族、宗教和政治因素錯綜複雜。
那裏既有馬龍派基督徒和東正教基督徒,也有穆斯林——遜尼派、什葉派、德魯茲派、真主黨和“阿邁勒”運動。該國北部和南部還居住着巴勒斯坦人。
這種混雜狀況本身極具爆炸危險,該國在1975至1990年發生的內戰便是鮮明例證。如果再對它稍稍“加熱”,後果更是極其不可預測。
“自由媒體”網站對兩位東方學家進行了採訪,問題是“黎巴嫩局勢進一步激化會給世界帶來何種‘驚喜’”。
中東衝突問題專家、歷史學家和政論家斯坦尼斯拉夫·哈通採夫指出,由於黎巴嫩的權力對比帶有明顯的親什葉派性質,他們的政治對手遜尼派顯然利用了貝魯特爆炸後形成的“衝擊波”。他説:“不久前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該國時也在火上澆油,呼籲解除真主黨武裝。”
“自由媒體”網站問,如果目前發生的事件導致親遜尼派政治勢力在黎巴嫩掌權,會對哪個地緣政治玩家有利?
哈通採夫表示,他不認為力量對比會發生劇烈改變,但總的來説這當然對美國、法國和歐洲更為有利。以色列多多少少也會獲利,因為真主黨是該國主要外部敵人之一。獲益者還有沙特集團,包括沙特阿拉伯、阿聯酋、巴林和科威特。
也就是説,在一定條件下,整個西方及其在中東的盟友都是獲益者。
“自由媒體”網站的另一個問題是,黎巴嫩局勢“回穩”的處方是什麼?
值得注意的是,兩位專家對貝魯特港爆炸的原因持一致看法。他們認為,原因很簡單,爆炸是由黎巴嫩當局的混亂管理導致的。當局對眼皮底下的定時炸彈長期視而不見,註定了這場大禍終將到來。這種觀點與黎巴嫩官方得出的事故原因基本一致。
貝魯特港爆炸揚起的塵埃尚未落地,美國總統特朗普便兩次斷言“這是某種炸彈”。現在,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在過去幾十年中,每當能源市場陷入危機的時候,是不是美國在“中東的熱鍋”下添柴加薪、挑起軍事衝突?入侵伊拉克、出兵阿富汗、轟炸利比亞,然後油價立刻躥升,把美國的頁岩油氣公司和整個美國經濟從低迷之中解救出來。
現在的形勢正在以某種奇怪的方式進入某種與“阿拉伯之春”極為相似的狀況。
世界經濟正好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那麼為何不能故伎重演、在中東製造緊張並拯救美國經濟呢?如果“前所未有”的危機即將到來,那麼衝突自然也將更加嚴重和持久。從這個角度看,黎巴嫩再次陷入內戰漩渦並引發中東大亂的風險絕不會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
這是8月17日拍攝的仍在清理中的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