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裏,新加坡是一個華人的世界,説普通話,用簡化漢字,比起香港來,更接近大陸的習慣。到新加坡一看,的確也是這樣,滿大街的“炎黃子孫”,一點也不覺得是到了國外。可我走近南橋路的一個小廣場,卻見到這裏聚集着成百上千的黑皮膚的印度人,這是有名的印度街。
新加坡人的祖先是來自多個國家的移民,最早是來自馬來亞半島和印尼羣島。19世紀初,新加坡淪為英國殖民地後,陸續從世界各地,特別是亞洲幾個鄰國遷移來了大量居民。現在的居民主要由中國血統、馬來血統和印尼血統的人組成。新加坡目前的人口為300萬人,華人佔77.5%,馬來人佔14.2%,印度人佔7.1%,其他種族佔1.2%,按官方統計,印度人約有38萬多人,但實際數字要遠遠大於這些,這是因為新加坡一躍成為世界發達國家,吸引了周邊國家的移民。儘管新加坡的移民政策較為嚴謹,也會有一些人,特別是印度人,採用過境、旅遊等方式非法滯留。印度人膚色很黑,長相又很接近,有時一個身份證多人使用,給警方的檢查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印度街上雖然一些商店還掛着漢字招牌,但銷售的商品已完全是印度人的生活所需。有傳統手工製品的銀器和銅器,有其他國家見不到的印度產的錄音錄像帶,也有印度出版的各種書籍。一些頭戴沙麗的婦女,擠在珠寶店的櫃枱前,挑着他們喜愛的紅藍寶石;幾個閒逸的男人,盤腿坐在街旁,聊着閒天。
我赤腳走進了新加坡印度街最古老的印度神廟——斯里瑪麗安曼廟,廟宇內供奉着瑪麗安曼女神。壁畫都是印度教中的神話故事,圍牆及正門的6級浮屠雕有獅子、牛、婆羅賀摩、濕婆像。廟內可以拍照,這是很多廟宇所罕見的。
印度街像一個城中之城,保留着濃郁的民族風情,這與新加坡和諧的民族政策息息相關。新加坡自治之初,經濟水平低下,種族騷亂頻頻。為此,政府專門設立了相關機構,對國會進行監督,以防止出現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各種立法。新加坡人不分種族、語言、收入和年齡,都可以參加由總理兼任主席的人民協會的基層組織主辦的各種活動,使不同種族,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人們,通過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增進了解,培養友誼,從而達到種族和諧、社會團聚的目的。母親,人民協會擁有84處民眾聯絡所,24所民眾俱樂部,96個青年團,88個兒童俱樂部,為協調各種關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