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下的公園城市”裏,藏着這些環境保護“黑科技”
在日前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cue”到成都。他引用“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句成都人耳熟能詳的詩句來描繪成都,同時,還用數據來反映成都大氣環境治理的成效——這五年,成都市PM2.5濃度下降了約36%。
成都生態環境治理為市民帶來獲得感。據統計,2020年成都中心城區遙望雪山次數達到75次;而根據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最新數據,今年1到6月,成都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44天,優良率79.6%,優良天數同比增加18天,優良率上升10.4個百分點。擦亮“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名片,“窗含西嶺千秋雪”盛景頻現的背後,離不開科技力量、科技產品、科技攻關。
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市科技局獲悉,圍繞移動源污染治理、油煙污染治理、揚塵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等領域科技創新需求,成都成功研發了一批具有較高核心競爭力的高技術產品。同時,在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開展科技應用示範,積極探索科技治氣治理長效機制,加快培育成都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隨着一大批治氣“黑科技”投入應用,成都大氣污染防治也更加精準。
藉助科技力量
精準管控污染源
工業源污染防治是大氣污染防治的重要環節。在強化工業源防控上,成都實施了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
去年以來,成都實施源頭替代、工藝升級、末端治理等深度改造,打造15家綠色生產標杆企業,指導1200家重點行業企業編制“一廠一策”應急減排方案,開展製藥、包裝印刷、傢俱、人造板製造4個行業4000餘家企業綠色化發展績效考核,對4600餘家小微企業開展VOCs治理“義診”幫扶。
根據成都最新污染源分析,在PM2.5來源中,移動源佔比最高,達32.3%,其排放的NOx和VOCs是O3的主要來源,移動源污染已經成為制約成都空氣質量進一步改善的主要癥結。為強化移動源污染治理,成都促進車輛結構優化,“十三五”以來,通過新車排放標準、提高使用限制、加強監督管理等手段累計淘汰老舊汽車66.4萬餘輛(其中“黃標車”11萬餘輛);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17.7萬輛,其中分時租賃和城市物流配送領域基本實現新能源化。同時,大力開展柴油車監督抽檢。
對於污染源的管控,成都還藉助院士(專家)工作站,完成“十四五”大氣污染防治政策措施庫研究,編製成德眉資同城化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攻關方案。同時,完成200餘家重點涉氣企業電力監控設備安裝,試點建設工業園區VOCs電子圍欄,對767台國五排放標準重型柴油車安裝OBD在線監控,運用數智環境、智慧工地等信息化平台和衞星遙感、VOCs走航等科技手段,實現污染源精準管控。
藉助科技產品
提高治氣效率
搭載霧霾吸附及處理設備的新能源專用吸霾車,行駛之間就可淨化空氣;餐館安裝的吸油“神器”,專治油煙超標……
圍繞移動源污染治理、油煙污染治理、揚塵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等領域科技創新需求,成都還成功研發了一批具有較高核心競爭力的高技術產品,提高治氣效率。
比如,成都正在打造移動“空氣淨化器”,助力除霾淨化。
由成都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專用吸霾車車載空氣淨化系統,首期50輛安裝“車外頂置空氣淨化系統”的公交車已於去年在成都主幹道7條公交線路試運營。據瞭解,空氣淨化裝置可主動吸附車外環境空氣,通過物理過濾、離子技術、紫外光波淨化、納米光催化等相結合的技術路線,利用三個吸風模塊及多層過濾系統,可實現1小時淨化細菌病毒98%、PM2.5顆粒92%、TVOC空氣污染物69%,每小時流量達1846m³/h,淨化車內空氣約27次。
此外,由成都市廣通汽車有限公司研發的以新能源為動力的專用吸霾車,搭載霧霾吸附及處理設備,可實現車輛在行駛過程中清除近地面大氣中PM2.5及以上顆粒物。除霾設備每小時淨化空氣5萬立方米以上,淨化後排放到大氣中空氣的PM2.5含量符合相關標準,也是移動的“空氣淨化器”。
在油煙治理方面,減少污染,提高淨化率是開展油煙治理的重點任務之一。
圍繞餐飲企業和學校大型食堂油煙淨化裝置收集與淨化效率研究內容,成都市科技局組織徵集餐飲業油煙治理技術和高效淨化設備研發與應用示範項目,支持成都前鋒電子有限責任公司“新一代餐飲油煙淨化裝置”、成都歐瑞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智能油煙淨化系統”等項目開展技術研發。數據表明,採用新技術,油煙處理效果優於國家相關環保排放標準。
截至去年年底,成都前鋒電子有限責任公司在成華區和龍泉驛區等地13個點安裝、試用油煙淨化設備;成都歐瑞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四川省環保廳、成都市博物館、簇錦派出所、龍泉驛民政局、十陵第二辦公區、雙流區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胖丁中餐館、郫縣老麻抄手等單位進行應用推廣。
為進一步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近日,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會同成都市科技局制定了《成都市大氣污染治理技術需求和機會清單》,涉及電動車及氫燃料電池車輛、推動工業爐窯污染提升整治、崇州市大氣“數智環境”項目、工業窯爐的氮氧化物深度治理技術等23個領域。不久的將來,越來越多的治氣“黑科技”,將在成都出現。
藉助科技攻關
加速“上新”治氣“黑科技”
成都也在加快推動一大批科技治氣“黑科技”走向應用。
在“互聯網+治氣”領域,依託現代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監測傳感器、網格化GIS地圖等先進技術,成都市構建起全市環保網格化管理新模式,對全市近30家重點排放企業和1500個建設工地實時監測。同時,在各區(市)縣設置247個標準子站和微站進行空氣質量網格化監控管理。
不止地面有實時監控,空中也有無人機進行巡檢。
成都利用無人機精準定位技術和保障污染源監測數據準確的“雲計算”技術,發揮無人機能遠距離發射進行實時巡查的優點,提取所有污染企業高分辨率圖像、視頻數據、紅外數據、廠區污染氣體濃度等排污證據和企業定位等,兜牢霧霾治理巡檢“網”。
在推動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技術服務和創新型企業孵化等方面,成都也取得較大進展。據瞭解,成都已研和在研項目超過300個,具備超過1000項的各類檢測服務能力;成功孵化高科技創新型企業和在孵企業近50家,建成各類實驗室(中心)超過50個;節能鍋爐窯爐、高效節能電機、煙氣脱硫脱硝成套技術設備、汽車尾氣淨化設備等產品及服務逐步形成規模;培育了中自尾氣、東方凱瑞特等重點企業。
同時,成都構建校院地協同創新會商機制,研究解決綠色低碳產業創新領域校院地協同、產學研結合重大問題,與中國科學院在蓉單位、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優勢資源合作,共同構建“基礎研究(高校)—中試(研究院)—應用推廣(企業)”的產學研模式,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產業領域研發。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部分圖據成都市科技局
編輯 陳怡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