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美國參議員梅嫩德斯等人4月8日拋出“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要求拜登政府採取與中國進行全面“戰略競爭”政策。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當天發表聲明宣稱,這代表了“前所未有”的兩黨合作,美國將動員所有戰略、經濟和外交工具抗衡中國。與此前拜登政府宣稱的“該競爭時競爭、能合作時合作”的對華戰略相比,這一法案是企圖使美中關係朝着徹底的競爭和完全對抗方向發展。這一動向被認為是十分危險的。美國和國際上許多清醒的政治人士和學者勸告美國應更多關注和解決好自己的國內問題。美國能源部長格蘭霍姆8日感慨國內政治分裂嚴重,讓美國失去了在新能源等方面的未來競爭機會。她談到自己此前訪華時與一位中國市長談起美國新能源計劃,後者一句“慢慢來”讓她感到“扎心”。新加坡前駐聯合國代表、外交學者馬凱碩撰文稱,當年特朗普企圖用貿易戰來削弱中國,然而統計數字表明這沒有任何作用。他警告稱,“如果拜登政府繼續走特朗普對抗中國的老路,美國將走向災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9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方有關人士應客觀理性看待中國和中美關係,停止推進有關消極法案。
“全面與中國對抗”
“美國參議院推出獲得兩黨支持的法案,加強與中國的全面戰略競爭。”“美國之音”稱,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民主黨籍參議員梅嫩德斯8日推出“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這一新法案經過與外交委員會首席共和黨參議員裏施的協商,是民主黨與共和黨兩黨首度共同推出的與北京開展戰略競爭的重要法案。報道稱,這份法案的重點目標是確保美國在未來幾十年中有力量“在國家和國際力量的所有方面”與中國開展競爭……重新確立美國的領導地位。該法案計劃14日在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審議並進行表決。
“全面與中國對抗”,西方媒體立即對這一法案做出這樣的解讀。美國彭博社稱,美國參議院推動的反華政策正在成形。這份長達283頁的法案要求美國政府採取與中國全面戰略競爭的政策以“保護和促進我們的核心利益和價值觀”。
當天,梅嫩德斯在聲明中宣稱:“我非常自豪地宣佈這一前所未有的兩黨合作,這將動員美國所有戰略、經濟和外交工具,實現印太戰略,使美國能夠真正面對中國對我們國家和經濟安全構成的挑戰……共同致力於最終解決‘美國面臨的最嚴峻挑戰’。”裏施也發表聲明稱,該法案包含了一個“強大而可行的”計劃,這將是確保美國在未來幾十年“擺出與中國競爭的姿態的重要一步”。
路透社稱,該法案包括了同中國的經濟競爭,並在人權和民主價值觀等“普世價值方面進行投資”。法案宣稱要授權採取廣泛的“人權和公民社會措施”,包括“支持香港的民主”,對所謂“新疆強迫勞役,強制絕育”等侵權行為實施制裁。在軍事上,法案強調“優先對軍隊進行必要的投資以實現美國在印太地區的目標”,必須確保聯邦預算與對華競爭戰略“相匹配”。法案建議,在2022至2026財年期間向印太地區提供總計6.55億美元的外國軍事援助資金,同期為“印太海上安全倡議”和相關項目提供總計4.5億美元的資金。
韓國《國民日報》稱,美國參議院這一法案不僅將中國定性為戰略競爭對手,而且準備在新疆、香港、台灣等問題上繼續對華施壓,這必將引發中方的強烈反應。該法案的內容包括了特朗普時期各種對華施壓手段,如果説以前特朗普政府的措施具有隨意性,那麼現在美國國會顯然想把這些措施法制化。
會壓縮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靈活空間?
對於美國參議院推出的涉華新法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9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對有關議員提出的相關法案表示堅決反對,中方在中美關係以及經貿、涉疆、涉港、涉台等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我願重申中方致力於同美方發展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關係,同時將繼續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9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拜登在上台後的對華政策講話中,有對華強硬一面但也不斷釋放出一些合作信號。拜登在國內很明顯是一個弱勢總統,在推進國內的各項議程中需要國會的合作和幫助。他説,美國國會一些議員希望將拜登對華政策朝着徹底的競爭和對抗方向發展。這種內部壓力將極大壓縮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靈活空間,使得美國政府對華政策中競爭和對抗要素越來越多,甚至無所不用其極,這種趨勢“十分危險”。
美國參議院拋出“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強化與中國全面競爭和對抗,令台灣當局和“台獨”勢力感到興奮。親綠的《自由時報》9日稱,美國這一法案稱台灣是“美國印太戰略關鍵一環”,要求強化與台灣的夥伴關係,不應對美國與台灣官員互動設限。台“外交部”發言人稱:“感謝美國國會議員近年不斷採取友台作為。台將持續關注此案進展……穩健深化台美在各領域的合作伙伴關係。”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蕭衡鍾9日在“中時新聞網”撰文稱,過去美國一直沿用對台“戰略模糊”,美國是在不承認“台灣獨立”的情況下為台灣提供政治和軍事上的支持。文章稱,現在美國政府想繼續擴大特朗普時期對台灣的政治支持,但這樣的政策變化很可能會激怒大陸。“國際政治是現實的,夾在美中之間的台灣該如何自處,不可不慎”。
趙立堅表示,美方有關議員應恪守一箇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摒棄冷戰零和博弈思維。
走特朗普老路,美將走向災難
“拜登政府在制定對華政策時必須回答的最重要的問題其實很簡單:他的前任特朗普的對華政策到底是對是錯?”新加坡外交學者馬凱碩在《全球亞洲》季刊上撰文稱,眼下華盛頓一邊倒的共識是:即便特朗普在其他所有問題上都錯了,他在對華問題上也是對的。但現實是,特朗普的對華政策損害了美國的地位,卻並未對中國造成實際傷害。文章稱,美國決策者應反思下面這些重要的數字:2009年,中國市場規模為1.8萬億美元,而美國為4萬億美元,是中國的兩倍多;到了2019年,中國的市場規模為6萬億美元,是原先的3倍多,而美國的市場規模僅5.5萬億美元。“如果拜登政府繼續走特朗普對抗中國的老路,美國將走向災難”。
美國蘭德公司日前的一份報告稱,與中國進行戰略競爭,美國與盟國夥伴能否有效合作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報告稱,現在多數國家把經濟發展置於安全擔憂之上,它們也並不擔心中國的軍事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同盟關係是脆弱的。
新美國安全中心首席執行官理查德8日在《外交政策》雜誌網站上撰文抱怨稱,“要想當美國的盟友仍然很難”。拜登一上台就熱情地與加拿大總理通電話,但轉眼就取消了與加利益攸關的油管項目。美國至今保留着對歐洲盟友加徵的鋼鋁產品關税,還威脅就“北溪-2”天然氣管道對德國進行制裁。香港《南華早報》7日稱,在澳大利亞近來為了美國屢屢觸怒中國後,澳出口到中國的煤炭從去年10月起被中國拒收,美國煤炭業卻在過去5個月裏搶佔了澳空出的商機。一名分析人士氣憤地稱:“澳大利亞的損失成就了美國的獲利”。
美國國內一些清醒的人士都看到,疫情已經造成57萬多人死亡,國內政治分裂,種族矛盾不斷以及基礎設施破敗,美國更需要先治理國內問題。美國能源部長格蘭霍姆8日在白宮推介拜登基建計劃的記者會上稱,清潔能源對美國是巨大機遇,中國正積極進軍,且“樂見美國停滯不前”。她談到自己此前訪華時與中國一位市長談話中的“扎心”經歷。當時,中國市長與她談論新能源時問道:“你覺得美國何時才會制定一份清潔能源戰略?”格蘭霍姆稱:“我不知道,美國政治分裂太嚴重了。在國會很難取得共識。”中國市長聽完後笑着説:“慢慢來!”對此,格蘭霍姆稱:“中國把美國這種被動視作機會”。
李海東表示,實際上,美國內部也有反思,一方面這種全面戰略競爭會把中美關係推到很危險的境地,另一方面跟中國戰略競爭無法解決美國國內和全球的很多現實的問題,包括美國國內的經濟快速復甦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他説,中美這種競爭未來結局最後還是要看中國是不是能持續發展自己和穩步增強實力,最終達成主要基於實力的平衡態勢。只有這樣,美國才會最終坐下來,平等地與中方去談雙方關心的事情。
【環球時報記者 蕭達 青木 陶短房 張婷鴿 張天行 陳康 王偉 柳玉鵬】
閲讀更多內容請參見今日出版的《環球時報》或下載登錄新版“環球TIME”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