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歐洲人為何喜歡戴帽子?因為那不僅僅是帽子,更是社會地位的表現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綜合

歷史上,帽子一直是西方文化裏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歐洲所謂的紳士貴婦,出門都會戴上帽子。

即使在現在的一些傳統場合,歐洲人還是講究戴帽子的。比如英國貴族專享的皇家“賽馬會”,當今的英國皇家阿斯科賽馬會上,各類帽子仍然爭奇鬥豔。還有歐洲各類王室成員,在比較隆重的露天場合,多數情況下,都是帶帽子的。

那麼為何歐洲人這麼喜歡戴帽子?

其實這個主要還是文化使然,在西方,帽子最初是一種權利和地位的象徵。在古羅馬時期,帽子所代表的等級非常明確,當時的國王戴金制皇冠,囚犯戴紙帽子,黃色帽子代表破產的人,公民戴暗色帽子等等。

而在這之後,帽子的作用也遠不止大家所認為的防護、防曬和保暖,它更是是時尚配飾,適用於慶典場合。

咱們古代也有類似的衣冠文化。其中冠和帽子是一個意思,其作用同樣不僅僅是遮陽禦寒,其更是地位權力的大小的標誌。比如冠歷來是士人之上的特權,是身份和職別位的標識,也象徵着士人的尊嚴。當冠而不冠即是“非禮”。而明朝的烏紗帽,更是官員的專屬。

歐美國家素來講究紳士氣質,他們的身份就相當於我們古時的君子,無論是對主上還是對女子都非常有禮貌,舉手投足之間流露出温潤的氣質,而帽子則能很好地襯托這種氣質。

帽子在歐洲人眼中,乃是出門必備的物品,無論是上流社會的王宮貴族還是普通的勞動人民,甚至大街上要飯的,幾乎都不會直接以頭頂示人,公共場合人手一頂帽子。最為明顯的就是在電影《泰坦尼克號》中,大家可以發現,無論是頭等艙的貴族,還是三等艙的工人和無業者,大部分乘客頭上都戴了一頂帽子。

男人公共場合沒帽子,會顯得的無比落魄;而女士上街直接裸露頭髮,沒戴帽子的話,往往會被人懷疑不是良家婦女。

在目前的歐美文化中脱帽禮仍然是一個很重要的禮節,在和別人交談的過程中,摘下帽子體現了對説話者的尊重。去好友家做客之時,進門以後首先就要摘掉帽子以示問候,見到領導和貴族成員,則更需要這樣帽子型一個標準的脱帽禮。

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帽子已經成為了歐美文化中禮儀裝束的必備“工具”。很長一段時間來帽子一直都出現在歐洲人們的生活中。不同場合搭配不同的帽子,很大程度上來説帽子是一種身份,儀態的表達。

不過男女在行禮之時有一定的區別,男性需要完全把帽子摘下來,而女性往往只需要點頭微笑即可。

其次,帽子可以起到更好的裝飾作用。

除了衣服和鞋子以外,帽子也被歐美人當做“常備”服裝。對於歐美男性來説,一身華麗得體的燕尾服,只有搭配上一頂做工精緻的高帽才能體現出自己的氣質。

而女性更加有着愛美的天性,一頭秀麗的長髮也必須有些裝飾品,而帽子對頭髮的襯托作用是其他裝飾品比不了的,樣式新穎獨特的短帽兒戴在頭上,女性的氣質則更顯精緻,歐美地區的短帽經過了藝術加工,嬌豔的花朵和精美的刺繡都會點綴其中,這樣的藝術品沒有哪個女性不會喜歡。

比如,19世紀,羽毛帽子成為當時最時髦的裝飾, 男男女女都會帶上這種蓬鬆又豔麗的羽毛帽。女人對羽毛的喜愛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 ,巴黎貴婦們還藉此相互攀比,於是頭上堆着的裝飾就越來越多。

由於歐美設計師對帽子的足夠用心,帽子在各個羣體中也非常受歡迎,所以戴帽子的習俗也被傳承到了今天。

當然,帽子還有許多實用性。

估計大家都聽説過歐洲“千年不洗澡”的時代,這個實際上並不怎麼誇張,直到19世紀末,普通的歐洲勞動人民仍不具備經常洗澡,甚至洗頭髮的條件。比如,奧匈帝國皇后,伊麗莎白,也就是咱們平時説的茜茜公主,那麼高貴的身份,大長頭髮也僅僅是兩個星期洗一回,何況一般老百姓。

此情此景下,油乎乎的頭髮自然不體面,帽子的作用就凸顯出來了;另外,一般勞動人民也會拿帽子來遮擋灰塵,避免弄髒頭髮,用途類似於咱們河北或者陝北地區頭上裹的“白毛巾”。

當然,遮風擋雨,防止日曬,也是帽子的實用性範疇。

而這個也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英國的天氣潮濕陰霾,雨稀稀拉拉的下個不停,但是又是那種不大不小,打傘又僑情了點,而不下雨的時候太陽又很大,紫外線強,很容易曬黑,那時的女士們都要保持白皙肌膚,所以每日預備一頂帽子,遮風擋雨擋陽光也當然是正事了。這樣就使得英國的帽子在材質上和法國選的就不太一樣了,樣子都很優雅和莊重。而法蘭西的天空,陽光都很燦爛,又受到洛可可風格的影響,帽子的造型更加藝術性,材質更輕薄。

當然,帽子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着許多象徵意義,在歐洲的很多國家中,抬手撫摸帽子也是值得鼓勵的做法,因為那樣做會給屬自己帶來幸福。但是,如果不小心把帽子翻了個底兒朝天,那就不妙了,因為那預兆着在一天中會遇到很多倒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