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大國應急管理體系已基本形成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2018年至2020年,全國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因災倒塌房屋數量、災害直接經濟損失佔GDP比重,與2015年至2017年的3年均值相比均同比下降;累計啓動國家應急響應170餘次……這樣的“成績單”來之不易。
在5月7日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應急管理部黨委委員、副部長周學文表示,應急管理部成立3年來,新部門新機制新隊伍的優勢不斷得到彰顯,中國特色大國應急管理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今年將強化隱患排查整改
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汛期我國氣候狀況總體一般到偏差,旱澇並重,區域性、階段性旱澇災害明顯,極端天氣事件偏多。
“針對這樣的氣候預測,今年將強化隱患排查整改。”周學文表示,去年我國很多省份遭受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水毀工程和設施修復任務較重,要督促各地全面排查安全度汛的風險和隱患,建立工作台賬,明確整改時限。
隨着全國各地陸續進入汛期,南方部分地區,尤其是西南、中南和東南沿海以及西北部分地區地質災害高發易發。應急管理部黨委委員、中國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閔宜仁表示,應急管理部將嚴密監視雨情、汛情、災情發展變化趨勢,加強與有關部門聯合會商,突出做好重點地區、重要時段的監測預警工作,構建起“技防+人防”的監測預警格局。
應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副局長、火災防治管理司司長彭小國指出,今年的氣候年景總體偏差,傳統風險與非傳統風險疊加,加之潛在風險不斷增多,火險形勢嚴峻複雜,不排除極端條件下發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的可能。彭小國表示,將深入抓好羣防羣治和聯防聯控,集中整治重點隱患,強化火情早期處理,嚴密組織正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野外火源治理和查處違規用火行為專項行動,全力把災害風險化解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築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應急管理部新聞發言人、新聞宣傳司司長申展利指出,提高全社會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尤其重要,要堅持社會共治,不斷築牢防災減災救災人民防線。
“在災害防範應對中,我們堅持黨政主導、社會共治,充分發揮人民羣眾主體作用。”申展利介紹,目前,全國災害信息員有80多萬,這些災害信息員在災害防範應對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在強化災害應急準備,提高公眾應急能力方面,應急管理部推動各地結合實際,做好災害應急預案,並且編制通俗易懂的應急指南,方便羣眾使用。鼓勵各單位儲備必要的應急物資、逃生避險的設備,推廣使用家庭應急包。指導各地利用公園、廣場、學校等設施,建成一批避難場所。
在偏遠地區,利用互聯網、應急廣播、大喇叭等手段,打通災害預警“最後一公里”。開展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和示範縣創建工作。提高基層的應急救援能力,培育和規範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災害防範應對工作。
做好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安全意識也是重要一環。5月8日至14日是今年的防災減災宣傳週。申展利表示,今年將重點普及洪澇、颱風、地震、森林草原火災等災害知識和防範應對技能;聚焦城鄉社區、學校、醫院、福利院等人員密集場所,以及建築工地、旅遊景區、機場碼頭、城鎮燃氣、地下管網等重要工程設施,進行風險隱患的排查和治理。
持續推進“防”“救”“援”一體化建設
接警出動343.4萬餘次,成功處置各類災害事故180.2萬起,營救和疏散遇險羣眾145萬餘人——組建兩年多來,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改革建設發展邁出了堅實步伐。
應急管理部黨委委員、消防救援局局長瓊色介紹,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對標應急救援主力軍和國家隊定位,加快轉型升級,提升專業能力。瓊色表示,下一步一是將着眼“全災種”“大應急”的職能定位,持續推進“防”“救”“援”一體化建設,加快推進國家應急救援總部和區域中心建設;二是構建中國特色消防救援力量體系,大力發展政府專職消防員和志願消防員;三是強化先進適用裝備研發配備,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全面提升綜合應急救援能力;四是提高應急救援社會動員能力,實行聯勤聯管聯訓聯戰,完善應急救援力量、裝備和物資快速輸送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