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並不是一條直路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八月十八日政變的第二天,天皇發表宣言説,自己有關攘夷的想法與政變前沒有發生變化。八月二十六日又表示,此前曾給在京都的各藩大名下達過偽敕,並答應今後會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意志。這看起來是很難理解的宣言,實際上就是在表達天皇這樣一種意志:攘夷基本路線雖然不變,但要重新確定與此前強硬路線不同的新國是(關於攘夷的大政方針)。這其實也是導致八月十八日政變發生的原因。
八月十八日政變
使幕末的政治過程變得難以理解得正是“攘夷”這個詞。攘夷並不只是外交條約的問題,思想、情感方面上的各種層次的言論和行動,在史料中也一併將其作為“攘夷”的表現。考慮到這一點,我打算儘可能將攘夷的具體內容表述的簡明易懂,接下來就對攘夷的具體內容進行分類和整理。A.基於排外主義的主張和行動—襲擊外國人、表達厭惡感的言論和行動等。
B.以破約攘夷為目的的主張和行動—基本上是外交活動(修正近代以來的條約)強硬論:以不惜進行武力對戰的強硬態度,要求廢除不平等條約。解除建立在不平等條約基礎上的關係後,締結平等的條約。以這樣的激進論為方針,構建起了全國一致體制,致力於增強國家軍事實力和國力,以實現破約攘夷為目標。以長州藩和一部分公家為代表,以強硬的態度迫使幕府進行對外交涉。
長州藩
穩健論:堅持要求進行對外交涉,但避免發生武力衝突(天皇稱武力衝突為無謀的攘夷)。因為廢除全部的條約比較困難,主張為實現天皇所希望的封鎖橫濱港而努力。松平春嶽、山內容堂、伊達宗城、島津久光等的主張。C.振奮精神的言論和行動—天皇駕臨賀茂神社和石清水八幡宮,水户藩天狗黨在筑波山舉兵時發佈的檄文等。D.針對外部軍事政治壓力的抵抗論及抵抗運動——高杉晉作和久坂玄瑞火燒在建中的英國公使館事件(1862,文久二年十二月)等上述言論行動均被稱為實行了攘夷活動,例如幕府在五月十日向外國公使宣告廢除條約,在史料中也被記載為實施了攘夷。
久坂玄瑞
此外,與坂本龍馬志同道合的陸援隊隊長中岡慎太郎就抵抗論及抵抗運動進行了如下闡釋:美國對英國實施了“攘夷”從而實現了“鎖國”,也就是説他認為美國不屈從於英國的壓力,堅持進行抵抗(攘夷),取得戰爭勝利,並最終實現國家的獨立(鎖國)如上面所舉出的例子,攘夷包括各種意義和各種層面的活動。“討厭外國(人)”這種語言層面的攘夷論,雖然很難被劃分進某一類別,但也確確實實是攘夷的一種表現,從數量上也是被最廣泛共有的一種攘夷論。
坂本龍馬
但是,在政治中心——京都B類的破約攘夷成為爭論的中心問題,所以本書就是以破約攘夷為主題進行論述的。現在回到幕末時期——1863年(文久三年)的秋天。攘夷仍然是重要的關鍵詞。天皇所希望進行的攘夷,一直是上文分類中B②的穩健的破約攘夷論,但在動盪的政治環境中,天皇的宣言沒能始終貫徹自己的意志。不過政變發生後,天皇至少明確表達了希望儘早實現橫濱港的鎖港,政局也圍繞這一問題發生一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