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國產車都是小牛拉大車
“國產車都是小馬拉大車”這種説法,客觀上講,並非真實的感覺而是一種幻覺。當然我不是故意抬槓然後再拿出一些極個別用過好動力的車型來否定這個説法,而是希望大家客觀、冷靜地思考一下,國產車小牛拉大車的情況真的像大家感覺的那樣嗎?本人覺得如果從整體來看,國產車並非都是小馬拉大車,而且90?車型都符合動力與型號、用途匹配。國產轎車雖然有小牛拉大車的型號,但肯定不是主流車型,因為合資車、進口車都有小牛拉大車的型號。畢竟,這種特殊車型對市場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我們來對比一下與主流品牌的主要核心動力匹配的車型。
首先要説明為什麼會有那種感覺
現在國內主流品牌的發動機基本上都是師出無名的三菱和豐田,在三菱和豐田的老舊發動機還沒有完全消失的時候,我國的發動機主要走的是模仿和逆向研發的路線。這樣的結果是:沒有合適的政策、自主車型的動力以及缺乏創新技術的積累。例如吉利的1.5 L,1.8 L,2.4 L,基本上都是按照豐田的發動機研發的;另外,自主品牌長城的1.3 L,2.0 L,2.4 L的發動機也是由豐田和三菱研發的(1 NZ,4G63S4);自主品牌比亞迪的1.5 L,1.5 T,以及三菱的4G15和大眾EA113,它們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除此之外,一汽、奇瑞、長安、眾泰等其他國產品牌基本都是靠三菱、豐田、大眾等老一代的發動機起家。
所以不難發現國產發動機由於前期缺乏自主研發力量,而為避免國產發動機增加改進難度、逆向研發難度,基本上都是在原有排量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或僅微調排量。而且豐田1 NZ、三菱4G63和4G15以及大眾EA113的排量相對可靠,這決定了國產發動機初期的基礎排量是逆向研發和升級。因此我們國產的發動機基本上都是2.0 L以下的排量,即使是2.4 L和3.0 L的應用也相對較少,所以國產發動機長期來看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像大排量的發動機那樣有強大的動力心臟。
正如你已經被別人束縛了一樣,思維要想突破侷限就必須突破思維,否則就只能停留在已有的思維上。如果想要在已確定排量的前提下超越已研發型號的性能,同樣需要努力提升科技配置,而排量已確定只依靠國產車儲備的技術,自然也很難有更強的超越力,同樣的排量即使國內動力的改變也受影響。正如你抄別人的作業,別人只能得80分,而你為了省事又保底,全抄了也就80分,很有可能因為那道題做錯了,而你蒙對了80分,但“蒙”畢竟不是真本事,也不可能每次都這麼幸運。
為什麼個別人以為這種「感覺」就是「幻覺」!
第一,國產發動機缺乏大排量,大動力;第二,國產車發動機動力儲備較少,主要以小排量為主;第三,國產車的定位你還沒有弄清楚;最後,你還沒有意識到技術在不斷進步!假象的產生無非是以上幾個因素,因為國產車沒有大排量就有動力不能跟上的感覺,但到目前為止國產車仍在走低端,便宜,平民的代步路線。即便各大品牌都致力於推出自己的高端品牌和新款車型來標榜自己的定位,雖然在我國起到了一定的反響,但相對於國際品牌還是小巫見大巫。
因為討論的是小心臟拉大車所以暫時不進行混動車型的佈局,而國產品牌包括品牌定位高端的新興國產車型能夠達到中端車型定位水準也是屈指可數,更不用説這種定位的競爭力了。現在國產車的定位已經擺在那裏,你期望它能提供多少可選的動力?廠商比我們更瞭解市場行情,國產車市場主要還是以家用和代步為主,對跑車,豪華車,性能車等車型還沒怎麼涉及。那至少在現階段就沒有必要使用大排量自吸和渦輪,一方面受政策制約,另一方面也是一個從無到模仿到自主研發的逐步過程。
內燃機技術與動力總成調之間存在差異
這一看法也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認同,畢竟國產發動機技術儲備和研發經驗還是比較少雖然在新技術的應用理念上並不缺乏創新但總有一種“技術積聚”的感覺,即發動機搭載的技術並不落後然技術雖有而不精。這一情況造成的結果是發動機參數往往表現不錯,但在經濟性、耐用性、穩定性以及動力輸出等方面與一些國際汽車品牌形成差距。第二就是動力總成調教的差別,可以説發動機與變速箱的匹配調教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動態響應、功率和扭矩爆發、傳動效率、瞬時工況等都會對汽車的整體動力性能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