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國廿年反恐戰爭一場恐襲打回原點

由 湯生 發佈於 綜合

傷者在醫院接受治療

爆炸現場一片狼藉 圖GJ

   巨大的聲響,晃動的鏡頭,遍地的屍體和殘肢,四散逃命的人羣……

   這一幕如此熟悉,不禁令人想起20年前9月11日的美國紐約。

   但這不是紐約,而是遠在千里之外的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國際機場。

   26日喀布爾機場附近爆炸導致的死亡人數已達近200人,傷者多達1300餘人。

   多麼熟悉的一幕

   一個多星期來,喀布爾機場外的道路總是亂哄哄的,時不時還傳來絕望的呼喊。但在距離“9·11”20週年還有半個月的時候,這種亂哄哄與絕望的景象達到了頂峯。

   26日一早,駐喀布爾的美國外交官就以“安全威脅”為由警告美國公民遠離機場入口,此前頻繁受到簡易爆炸裝置威脅的機場最主要入口阿貝門關閉。其他幾國也因為收到機場附近即將發生自殺式炸彈襲擊的警報,加緊人員撤離。

   但沒有人想到,機場的阿貝門,以及自稱“喀布爾最安全住宿安排”的男爵酒店,竟然還是發生了猛烈爆炸。

   機場鐵絲網外的溝渠附近,站着的人比前幾天少了好多。因為人都倒下了,或是倒在岸邊,一片狼藉;或是泡在水裏,鮮血染紅了溝渠。一名男子試圖抱起一個失去知覺的青年,痛心地喊着“孩子”。

   “到處都是死人。”一名阿富汗男子目擊了恐怖的一幕,“我看到一個女人,身上裹着一條滿是血跡的毯子。”

   隨着越來越多傷者被推進急診室,已有八成牀位被佔用的喀布爾醫院不得不臨時增加牀位。“許多人嚇壞了,他們目光呆滯。”醫院的一名醫療協調員説。

   意料之中的恐襲

   這一天,是美軍10年來在阿富汗傷亡最嚴重的一天。13名美軍士兵身亡,其中10人為海軍陸戰隊士兵。

   這樣的情形並非完全沒有料到。

   早在前幾天,當許多人看到喀布爾機場外的混亂場面時,就擔心會不會有意外發生。甚至,塔利班早已向北約發送喀布爾機場附近可能發生恐襲的警報。

   而美國及其盟友們卻眼睜睜看着這一切發生,只在事後説出“報仇”的狠話。

   然而,這也是美國自己夾帶私貨的“反恐戰爭”釀下的苦果。

   在經歷了4名美國總統、耗費20年時間、斥資2萬億美元的所謂“阿富汗反恐戰爭”後,地區安全並沒有得到改善。

   更有甚者,阿富汗境內的恐怖主義威脅不僅依然存在,恐怖組織數量甚至從幾個增加到二十幾個,境內的外國恐怖分子近1萬人,並在西非、中非、西奈半島和南亞保持活躍。《紐約時報》援引研究恐怖主義的專家分析指出,美國及其盟友合作打擊的“基地”和“伊斯蘭國”如今分化成更加分散的組織,不斷在全球尋找新的據點,將極端暴力主義付諸實踐。而26日的襲擊説明,這些分散的團體仍然擁有造成大規模傷亡的能力。

   “我們輸掉了阿富汗戰爭,但更大的戰爭是恐怖分子對我們的戰爭,並沒有結束。”《紐約時報》的評論文章寫道。

   繼續甩鍋的美國

   20年前,美國因為一場恐襲發動了一場戰爭;20年後,美國想從這場戰爭中抽身,卻又遭遇了一場恐襲。連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都直呼,這是“太過殘酷的諷刺”。

   “反恐”一地雞毛,塔利班奪回政權,“伊斯蘭國”製造襲擊,一切又回到原點。

   而無用的爭吵和甩鍋還在繼續。

   美國兩黨還在繼續互相甩鍋,甚至要求總統拜登辭職。但他們忘了,過去20年裏,兩黨哪一方沒有趟過阿富汗反恐這灘渾水?

   極力渲染塔利班暴力的美國媒體則繼續甩鍋給塔利班,責怪塔利班接手阿富汗後讓這裏變成恐怖組織的避風港,質問塔利班能否兑現承諾——讓阿富汗不再成為針對美國及其盟友的極端組織營地。

   而拜登表示,美國將打擊發動襲擊的“伊斯蘭國”阿富汗分支,同時繼續按計劃撤離阿富汗。

   20年反恐戰爭遭遇如此窘境,《紐約時報》提問:究竟是誰製造了這一暴行?難道美國不該捫心自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