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看國企:三峽集團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

三峽大壩泄洪場景。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宜昌6月19日電 (黃盛)從“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的設想,到“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磅礴詩篇,矗立在長江西陵峽谷的三峽工程,猶如一座歷史豐碑,凝結着中國人的奉獻精神、集體智慧和技術進步。

2020年11月,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至此,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工程質量滿足規程規範和設計要求,運行持續保持良好狀態,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全面發揮。

如今,站在三峽工程壩區觀景點罈子嶺登高遠眺,萬里長江奔騰,巍然大壩屹立。靠勞動者自力更生創造出來的這項世紀工程,正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長江中下游防洪安全的“砥柱”

今年5月以來,長江中下游大部分區域多次出現強降雨過程,兩湖水系多條支流發生超警洪水,中下游幹流水位較歷史同期偏高。“三峽工程是長江防洪的利器,為迎戰長江中下游可能發生的大洪水發揮出關鍵性作用。”三峽集團樞紐梯級調度中心的工作人員表示,三峽工程多次經受住了大洪水的考驗。

防洪是三峽工程的首要功能,也是三峽工程最大的生態效益。興建三峽工程之後,在上游形成庫容為393億立方米的河道型水庫,可調節防洪庫容達221.5億立方米,能有效地攔截宜昌以上來的洪水,大大削減洪峯流量,使荊江地區的防洪標準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確保了荊江河段的安全,增強了武漢市防洪調度的靈活性,使洪患及分洪措施引起的環境惡化、災後疫情等問題也得以化解。

三峽水利樞紐左岸電站廠房。受訪者供圖

截至2020年底,三峽工程累計攔洪運用61次,攔洪總量超過1910億立方米。抵禦了2010年、2012年、2020年入庫最大洪峯均超過70000立方米每秒流域性大洪水。

據中國工程院關於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階段評估的估算,三峽工程多年平均防洪效益為88億元,工程防洪減災效益顯著。三峽工程防洪補水功能的發揮,使長江經濟帶具有了堅強的生態屏障,也使得廣袤富庶的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區150萬公頃耕地和城鎮得到了保護,更讓數千萬居民得到了安全的居住、發展環境。

珍稀動植物的“家園”

走進位於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的大型控温養殖車間,一尾尾中華鱘幼魚在可以調節水温的孵化裝置裏歡快地嬉戲。待成長到一定階段,它們將被放歸自然。

“截至2020年,我們已累計向長江放流多種規格的中華鱘62次,總數超過503萬尾,有效補充了自然環境中的中華鱘物種資源。”中華鱘研究所總工程師姜偉説,中華鱘研究所掌握了中華鱘全人工繁殖等物種保護核心技術,建立了覆蓋親魚培育、苗種培育、洄游監測等全週期的中華鱘保護體系。特別是2009年,世界上第一尾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子二代苗種在研究所三峽壩區基地誕生,標誌着中華鱘這一古老物種終於擺脱滅絕的危境。

即將向長江放流的中華鱘。 受訪者供圖

不僅1.4億年前就已存世的中華鱘,6000萬年前就已經存在的、有着“植物活化石”之稱的珙桐等一系列珍稀動植物,如今也在三峽集團打造的“生態公園”裏安下了家,並在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下,不斷擴大了種羣資源,逐漸回到人們的視野當中。

走進三峽壩區的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荷葉鐵線蕨等眾多來自遠古時期的珍稀植物,迎着輕風歡快起舞。在這個佔地面積100萬平方米的植物研究中心裏,育苗蔭棚、智能化日光玻璃温室、智能化PC陽光板大棚等一應俱全;科研樓裏,光照培養室、恆温恆濕光照培養箱、植物病毒檢測儀等科研設備應有盡有。

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長黃桂雲表示,植物研究所採取特有珍稀植物保護與陸生生態修復相結合方式,開展三峽庫壩區植物保護工作。截至2018年底,三峽庫區的560種珍稀植物已全部得到有效保護,沒有一種植物滅絕。截至2020年12月底,植物研究所遷地保護長江特有珍稀植物達到1181種,累計繁育特有珍稀植物約18萬株。

中下游淡水資源的“銀行”

去年10月28日14時,三峽水庫順利實現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

“蓄水完成後,水庫在今冬明春的枯水期增加下泄流量,為中下游補水,不僅可以改善航行條件,還可為下游生活、生產、生態用水提供安全保障。”三峽集團流域樞紐運行管理中心水庫管理部高級工程師高玉磊説,三峽水庫的淡水資源,正在顯著改善着長江中下游生態環境狀況。

2010年,三峽工程首次實現試驗性蓄水至175米正常蓄水位目標。 受訪者供圖

“由於水庫的調節作用,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還有助於稀釋大壩下游河道污水,改善水質,減輕污染。”據高玉磊介紹,三峽水庫在每年10月蓄滿後,枯水期為下游實施補水調度,最小下泄流量由天然狀況下的不到3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6000立方米每秒以上。可以説因為有了三峽水庫,中國腹地有了一座總量近400億立方米的淡水資源庫。

中國工程院院士陸佑楣表示,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三峽工程是長江防洪綜合體系中的關鍵性骨幹工程,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標誌性工程,極大改善了可持續發展空間。

如今,三峽水庫連續11年實現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每年枯水期補水超200億立方米,成為蓄豐補枯的淡水資源“銀行”。

從“自古川江不夜航”到“高峽出平湖”,數代中國人開發和利用三峽資源的夢想在這裏變為現實,並護佑着長江安瀾,滋養着長江流域的繁衍生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134 字。

轉載請註明: 高質量發展看國企:三峽集團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