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搞“濕鞋訓練”?海軍某部指導員陳巖談戰鬥精神的培育

從“濕鞋訓練”説開去

■解放軍報記者  胡  璞  通訊員  張瀟赫  趙  鋒

為什麼搞“濕鞋訓練”?海軍某部指導員陳巖談戰鬥精神的培育

謝巖 繪

戰鬥精神培育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話題。如今,基層部隊後勤保障越來越好,官兵手裏的武器裝備越來越先進,他們還能否如當年的革命先輩一樣不怕吃苦、戰勝困難?

此前,我們曾和海軍某部指導員陳巖聊過有關連隊內部關係的話題,收穫了不錯反響。近期,聽説他們連在日常訓練中主動“製造困難”,有意讓官兵們吃苦。今天,我們再次邀請陳巖談談這麼做的初衷。

主持人:胡  璞

主持人:聽説你們前期在野外訓練時搞了個“濕鞋訓練”,具體是什麼情況?

陳巖:“濕鞋訓練”是連隊官兵的概括。確切地説,應該是我們增加了日常訓練難度,有意讓大家多吃吃苦。

以往評價訓練場好壞,都是看場地是否平整開闊、是否利於訓練展開。今年,我們連駐訓地附近水系發達、沼澤遍佈。有同志説,這是給訓練“添堵”;也有的説,這是天然的戰術訓練場。我個人比較傾向後一種説法。

一天,我們連正沿着河岸向訓練場行進,快過橋時,我下達命令:“前方橋樑被毀,全連迅速涉水過河。”人還沒到訓練場,全連官兵的作戰靴就濕透了。從那以後,我們平時訓練開始變得不“順利”了——剛出門就遭遇“橋樑被毀”,不得不涉水過河;一上大路就遇到“敵機偵察”,必須在叢林中穿插行軍,等等。

主持人:為什麼會想到這樣開展訓練?

陳巖:在這裏要澄清一下,我其實不是和作戰靴過不去,而是想逼大家跳出“舒適區”。

説實話,一個人習慣了某種方式後,很難主動尋求改變。此前,連隊每天訓練帶進帶出,看似課目一個不少,可總感覺少了那麼一股爭勁兒和闖勁兒。更直接的誘因是,我發現隊列行進遇到積水時,處在排頭的戰士都下意識繞道走,説明這不是個別情況,而是大家的“共識”。

平常怕濕鞋,上了戰場怎麼辦?這不是上綱上線、鑽牛角尖兒。如果大家貪圖安逸、穩定的環境,習慣到點訓練、按時帶回,主動迴避困難、只練容易課目,這對一個去年剛剛榮立集體三等功的連隊來説,是個危險的信號。對此,我內心始終有着強烈的危機感。“濕鞋訓練”的初衷也在於此。

而且我始終認為,“鐵腳板”和“飛毛腿”的傳統不能丟。這不僅是精神上的財富,更是實實在在可以在關鍵時刻派上用場的能力,每名官兵都不能忽視。

主持人:你説這樣做是逼大家跳出“舒適區”。連隊做了哪些努力?

陳巖:“舒適區”的形成,有個人因素,但環境的影響不可忽視。作為連隊主官,我選擇的突破口就是“從難從嚴從實戰要求出發”搞訓練。大家對這一點都不陌生,關鍵要怎麼落到平時、落到實處。

未來戰場上,我們會面臨什麼樣的考驗,誰都説不準,但可以確定的是,什麼情況都可能遇到。所以,在平時訓練中,連隊要求必須把課目訓全、人員訓齊、時間訓夠、標準訓到,同時有意構設險難環境條件,磨礪大家的精神意志,讓官兵找到打仗的感覺。強大的精神加上過硬的實力,才是應對一切挑戰的底氣。

戰鬥精神不是靠嘴皮子“磨”出來的。“講”或許能解決“想不想”的問題,但解決不了“能不能”的問題。軍人的血性不是與生俱來、遇戰即有的,而是平時練出來的。

基於這種考慮,我和連長商量,在平時訓練中,要有意識地跟自己“過不去”,專挑各種“不舒服”。比如,我們要求戰士必須穿着打濕的作戰靴越野或行軍,而且專挑難走的路。

剛開始,大家覺得新奇、好玩,特別是蹚過冰涼的河水,讓人暫時忘卻了夏日的炎熱,也給戰術訓練增添了趣味。然而沒過幾天,這種新鮮感漸漸消退,隨之而來的是洗不完的衣服、晾不幹的作戰靴,還有腳底板上一層疊一層的水泡。

對於這種情況,戰士們會小聲抱怨,但他們明白連隊的良苦用心後,也就慢慢適應了。時間一長,大家的精氣神就不一樣了,腰桿越挺越直、眼神越來越堅定、口號越喊越響亮,一些以往需要經常耳提面命的注意事項,如今也不用再強調了。

一次戰術綜合演練,上級沒有要求跑步行進,連隊官兵卻主動要求跑起來。就這樣,20多公里的路,每人負重20公斤,大家一邊快跑一邊穿插迂迴,不斷處置各種特情,最終比規定時間提前12分鐘到達指定地點,獲得了第一名。

事實證明,嚴與難、苦與累是砥礪兵心士氣的最好方式。我們總結出一條經驗:劈柴第一斧最難。一旦下定決心,跨出第一步,就會發現一切皆有可能。

主持人:在這個過程中,你們連隊幹部是怎麼做的?

陳巖:我一直認為,帶兵之道千萬條,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帶着幹”。口號喊得震天響,不如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所以,每次訓練遇到河流沼澤,我都第一個下去;訓練結束,就和大家一塊洗洗刷刷。官兵們看到我這樣做,無形中消除了很多誤會,也有效阻止了負面情緒蔓延。當然,我不會憑着一腔熱血盲幹。凡事講求張弛有度,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調整的,我也會聽從官兵的意見建議,但這種思想意識和訓練理念不能動搖。

此前,我曾就“濕鞋訓練”召開一次懇談會,圍繞大家的疑問擺事實、講道理。當時,我講了抗美援朝戰爭中搶佔三所裏的戰例——113師1萬餘人攜帶戰鬥裝具,14小時在山嶺間奔襲72.5公里,衝破層層阻擊,搶先5分鐘擋住美軍的退路,徹底扭轉了戰局。隨後,我提出問題:如果未來戰場上需要我們再來一次這樣的奔襲,大家還有這股拼勁、這種能力嗎?很多同志聽後神色凝重,低頭不語。組織討論時,幾名平常對“濕鞋訓練”頗有怨言的老兵紛紛反思自己。現在,可以説,我們連的官兵對這種訓練、對這種苦累已經習以為常了。

主持人:最後,談談你對培育戰鬥精神的理解吧。

陳巖:擔任指導員後,我一直在思考:戰鬥精神究竟該如何培育?通過這次“訓練試驗”,我覺得戰鬥精神培育應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

我們連炊事員李上福體形偏胖,每次體能考核,成績都不如人意。前段時間,全旅組織跨晝夜綜合演練,他一直跟在隊尾,但咬牙堅持了下來,並且高標準完成了炊事保障任務。到達終點的那一刻,他沒有癱軟在地,而是笑出了聲:“終於到啦!”當時已是凌晨兩點,李上福的話點燃了大家的熱情。官兵們直言:誰説排尾不能激勵排頭呢?

誰都想天天躲在空調房裏,可温室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如果平時不對自己嚴一點、狠一點,那麼戰時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

就我自己的理解而言,戰鬥精神培育,沒有自己的陣地,但處處都是陣地;沒有自己的課目,但個個都是課目;沒有自己的時間,但時時都是時間。砥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膽氣不分平時和戰時,不一定非要轟轟烈烈,關鍵在於要有這種意識和自覺。

為什麼搞“濕鞋訓練”?海軍某部指導員陳巖談戰鬥精神的培育

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81 字。

轉載請註明: 為什麼搞“濕鞋訓練”?海軍某部指導員陳巖談戰鬥精神的培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