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6歲前要管好,管不好很可能出大問題
“媽媽,我想要那個玩具汽車。”
“你已經有很多了,不能再買了。”
“不行,我要買。”
相信以上對話大家都不陌生,在超市裏、在商場裏都隨處可見,吵着要買玩具的小朋友一聽媽媽不給買,就躺在地上撒潑打滾,一副“不買我就不走了”的樣子,而這時的家長通常都會一臉無可奈何地給他們買。父母總想着讓小朋友開心幸福,所以他們想要的也會盡力去滿足,雖然有時不太合適,但為了面子或者為了孩子還是會選擇讓步。
不過,在一次講座中,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的性格養成期是3-6歲,在孩子4歲的時候家長拒絕他,他最厲害的只是在地上苦惱,但是當他14歲青春期的時候拒絕他,他就會做出離家出走,甚至更嚴重的行為。
大家都知道3-6歲是孩子的性格塑造期,也有一句老話相信大家都聽過:“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很大一部分的行為處事、性格都是在這段時間養成的,是父母需要關注和培養的黃金時期。
一、 對長輩沒有禮貌
很多小孩子對家裏長輩呼來喚去,讓爺爺給自己餵飯,讓奶奶給自己倒水,稍有一點不稱心的地方就要哭要鬧,甚至對長輩大聲大叫,這是一種很沒有禮貌的行為。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這種行為要及時制止,否則,在孩子將來的為人處世上會出現大問題,與人不能和善相處,會被孤立,而且,希望家長也能意識到自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不要給孩子帶來不好的榜樣。
二、害羞
有些父母發現,自己家的孩子在家裏能唱會跳的,但一旦在別人面前就會畏畏縮縮,經常躲在家裏人背後不出聲,也不會主動跟別人打招呼。事實上,害羞的孩子是因為對陌生人或者陌生環境的恐懼,是因為他們的安全感不足,他們適應一個新的空間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但是由於他們的害羞,缺乏表現的機會,會較少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也會失去很多表現自己的機會,明明是多才多藝的一個小朋友,害羞也或許會給孩子帶來“自卑”心理,這都是家長需要注意的。
三、威脅
就像剛開始的距離一樣,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撒潑耍賴時,都會退步妥協,孩子想要的東西通過這種方式達到了目的,所以他認為這種“威脅”是有效的,並且會樂此不疲。家長如何聰明地拒絕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其實要巧妙對孩子説“不”也是一門藝術。
在面對這種情況時,首先家長要有自己的堅持,比如對孩子的承諾一定兑現,對孩子禁止的一定堅持禁止,在面對孩子哭鬧時要學着冷處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等孩子安靜下來再跟他們講道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妨讀讀這本書
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以上三種行為家長一定要及時加以引導和改正,孩子才能在這個社會上出落得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