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新聞丨存入“時間銀行”的養老“金”
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趁着時光還早,去當個志願者吧。
75歲的王遠新是大渡口區建勝鎮建新社區的一位居民,儘管有75歲的年齡,但他覺得自己的身體和心態都和50多歲差不多,還“年輕得很”。
趁着“年輕”,他成為社區裏的一名志願者,為社區的高齡、獨居和特別需求的人羣們提供志願服務,而他提供志願服務的時間,全部存入到“時間銀行”。
建勝鎮宣傳委員張琳告訴慢新聞記者,社區通過低齡老年志願者為高齡、獨居和特別需求人羣等提供志願服務,積累服務時長換取積分,待自己年老需要幫助的時候可以支取積分兑換服務或者換取實物。
截至目前,社區已有56名黨員和居民骨幹加入到“時間銀行”志願隊,為羣眾提供親情陪護、居家服務、健康服務、文藝服務等29項服務,受益人羣近2000人次,時間銀行累計積分達到13930分。
為了鼓勵、引導轄區更多的居民參與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為老年人提供更精準的服務,社區實施了“居家養老 互助同行”區級社工項目,以“社區互助、鄰里守望、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積極探索“時間銀行”新型養老模式,制定了《關於在志願者團隊管理中設立“時間銀行”的試行辦法》,並於今日正式推出。
70多歲“中年人”當志願者
王遠新老人獲評過“重慶好人”,是個地地道道的熱心腸,儘管“時間銀行”的試行辦法才推出,但他做志願者的經歷已經超過20年。
王遠新告訴記者,他和愛人都是外地人,雙方又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就意味着遇到很多事情,需要自己頂上。
而福無雙至禍不單行。王遠新和愛人雙方的父親,在一個炎熱的夏天同一天離世,讓他頓時感到手足無措。“幸好我的鄰居、同事來給我幫忙,才把我家一雙老人送上山。”
自那以後,王遠新就開始在社區裏幫助鄰居和同事,誰家需要修個電器,他會的,就會主動去幫忙,久而久之,他成為別人口口稱讚的“王大哥”。
事實上,王遠新自己的生活過得也並不輕鬆,他告訴記者,自己有兩個兒子,但其中一位,前些年因為疾病離世,留下一個孫女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娃兒爭氣,考起重大,後來保送西南大學研究生,馬上就要去成都上班了。”説到這裏時,他的眼眶裏才有一絲的不捨。
“去成都你捨得嗎?”記者問。
“捨得,娃娃有自己的前途是好事情,我對她沒得別的要求,教她要為單位、要為國家奉獻,我就留在建新社區,奉獻我的餘熱。”王遠新説到。
王遠新告訴記者,這些年做志願者的同時,不但幫助了別人,也讓自己變得充實起來。
71歲的張明旭是原重慶石棉總廠的一位領導,退休後,他的時間變得充裕起來,充裕到不知道該怎麼分配,“我不喜歡跳舞,不喜歡熱鬧,但我保持着過去喜歡看報紙看新聞的習慣,我覺得我到社區當志願者,應該能發揮我的作用。”
在當志願者的這些年裏,張明旭和社區的工作人員一起,進入居民家裏入户走訪、關心一些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宣傳防疫知識、宣傳垃圾分類,“也算把我的餘熱發揮出來了。”
逐個樓棟走訪摸底
考慮到社區有這麼多的“有心人”,大渡口區建勝鎮根據建新社區的特點,打造和美家園。
據瞭解,以建新社區龍橋花苑三組團為例,該組團一共六棟樓,居民全部來自於大渡口區原石棉廠、肉聯廠和長江鋼廠,由於企業破產倒閉後,居民們最初來自各自的企業,相處起來還有些不適應。
張明旭告訴記者,最開始他做志願者,也有人説“空話”。“無非是説我是石棉廠的,幫石棉廠的人做事不幫其他的,其實哪裏有嘛,我們都是把需要幫助的人全部列了名單的,一個一個走訪。”
謠言止於智者。最終,通過大家付出的真心實意的志願活動服務,總算是讓來自三個廠區的居民,成為了新的“一家人”。
最初住到一起時,還有很多老人不願意交朋友。
在王遠新的志願者登記表上,一位68歲的老人就是長期不出門的,“我們去他家,他連門都不開,我們喊他出來參加活動,他説,自己已經習慣了孤獨。”
但真正的孤獨,會侵蝕一個人的內心,讓他變得孤僻。為了讓他走出來,只要有活動,王遠新就會去邀請他,社區包粽子、團年、中秋節、重陽節……只要有聚會,都會請他來參加,一次一次地拒絕,一次一次地邀請,最終,這位不肯出門的老人,在聚會上交了好幾個朋友,成為了活動的帶頭人,還積極申請加入到志願者的服務隊伍中來。
探索時間銀行志願服務
在龍橋花苑三組團裏,6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1189人,其中70歲以上493人,80歲以上165人,90歲以上的有16人。
年齡增大,養老的問題就很突出。
“有的老人有子女的,但子女不在身邊,平時生病了,連吃藥都沒人幫忙買,確實是個問題。”王遠新告訴記者,在走訪中,社區發現了這個問題。
另一方面,社區有部分還比較年輕的老人,他們退休了,身體健康、能發揮餘熱卻找不到地方。“能不能讓年輕的老人給年邁的老人提供社區養老服務呢?”張琳告訴記者,有了這個想法,他們決定先探索。
為了讓“時間銀行”志願服務更符合國家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及定位,在探索初期,包括王遠新老人、張明旭老人等在內的志願者積極分子被召集起來,進行磋商,通過對國家及重慶市的志願者服務條例進行研究後,最終完善並制定了《關於在志願者團隊管理中設立“時間銀行”的試行辦法》,通過低齡老年志願者為高齡、獨居和特別需求人羣等提供志願服務,積累服務時長換取積分,待自己年老需要幫助的時候可以支取積分兑換服務或者換取實物。
在現場,記者看到,建新社區的志願者服務枱賬,都有非常明顯的記錄。
比如《文體藝術活動》、《志願者培訓記錄》、《志願服務分派表》、《志願者服務團隊內部管理》、《時間銀行台賬》、《志願者服務登記表》都有清楚而明確的記錄。
打開一看,每一位志願者的特點也顯現得很明確,比如,一位叫趙行鳳的志願者,她的特長就在文藝上,而一位叫鍾厚華的志願者,他的特長在象棋。
“遇到孤老不能出門的,我們鍾老師就能去陪他下象棋、嘮嘮嗑,挺好的。”王遠新説,而所有今天付出的志願服務,也將為志願者們換取明天的回報,“今後,他們的養老等一系列問題,又會由新的志願者接手,形成良性循環。”張琳表示。
讓“時間銀行”起到槓桿效應
志願者服務還不能走形式主義,為了讓志願服務做出特點,整個志願服務還有評分體系。在《志願服務分派表》上記者看到,志願者的服務對象會對志願者的服務進行評分,志願者自己也會對自己的服務進行打分,每一次服務完畢以後,就會累計一定的積分,存入到“時間銀行”理念去。
今年中秋節期間,社區的志願者瞿阿姨就帶着大家走進了一户孤老的家裏,這位老人不能吃甜食,對月餅更是不敢碰,但每逢佳節倍思親,瞿阿姨告訴記者,一定要去看看他。
帶着志願者們做的香囊,剪的窗花,她們來到老人的家裏,老人一個人坐在電視前還在打瞌睡,突然而至的志願者讓他高興不已,“坐坐坐,謝謝你們陪我過節。”
瞿阿姨説,對於這樣的送温暖服務,她們不會流於表面,更多的是要坐下來和老人們一起嘮嗑,讓老人感到真的有人在陪他,“這樣,我們的志願服務,才算是做到家了。”
張琳告訴記者,“希望‘時間銀行’能夠起到良好的槓桿效應,撬動更多的志願者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讓社區居家養老變成一件幸福的事情。”
新聞延伸:
只有老人安心養老
社會發展的氛圍才會更加良好
2015年11月成立以來,大渡口區建勝鎮建新社區以建設 “四和四美”的“和美”家園為主題,開始探索社區互助養老新模式,逐步形成了社區黨組織牽頭、居委會負責、社會協同、居民參與的社區養老服務機制,社區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顯提升。
目前,社區投入資金60萬餘元打造老吾老綜合文化活動中心,面積283.33㎡,內設老年健身區、觀影區、棋牌區、閲讀區、手工區等活動場所,維護、增加室內設施設備,不斷滿足老年人需求;在小區內打造室外體育場地,如籃球場、兵乓球場、羽毛球場和安裝健身器材,豐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同時,加強志願服務培訓,提升志願服務水平。為了提升志願者的服務技能,更好的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社區邀請專業人士開展服務技能、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訓,參與培訓300餘人次,帶動更多的黨員、居民參與到養老服務中。三是豐富老年服務活動,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根據志願者特長和老年人的需求,開展結對互助志願活動,有針對性為老年人提供上門看望、看病陪護、心理疏導等志願服務項目;組建舞蹈隊、合唱隊、乒乓球隊、象棋隊等5支社區羣眾性文體隊伍,開展豐富多彩的老年文體活動,參與達2000餘人次,充分調動居民羣眾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切實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在社區營造了鄰里互助、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良好氛圍,形成一代幫一代,低齡老人幫高齡老人波浪式互助養老的良性循環,讓老年人在社區獲得更健康、更安全、更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建新社區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方式,建立“時間銀行”志願服務模式,整合轄區資源力量,引導和激勵社區低齡老年人為高齡老年人提供養老志願服務,56名志願者積極參與“時間銀行”志願隊,常態化開展了親情陪護、居家服務、健康服務、文藝服務等29項服務共計2000餘人次,時間銀行積分總計達到13930分,其中有4位志願者達到時間積分490分以上。志願者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營造了和諧融洽的社區氛圍,讓社區的老年人們紛紛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