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王振耀:重新定義老齡社會,迎接中國積極老齡時代

由 哈愛朵 發佈於 綜合

一項不斷刷新的數據正在給我們提出新課題。截至2021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佔總人口的18.9%。預計2035年左右,這兩個數據將分別突破4億和30%——這也意味着,屆時我們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中國毫無疑問是世界第一的老齡人口大國。”近日,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在“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和老齡社會30人論壇”主辦的專題研討會上表示,隨着我國人均壽命不斷提高,老年人退休後的生活還有30年之久,他們將是“善經濟”發展的骨幹力量,而“善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正需要老一代的善行者。
 
為此,我們需要重新定義老齡社會,發現身邊存在的“積極老齡社會”,轉變對老年人“弱勢”的看法,建立起支持“積極老齡社會”的系統,讓老年人積極融入社區,參與社會共創。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受訪者供圖 

“善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老一代的善行者
 
王振耀提出,“善經濟”主要有三個內涵:一是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生產力高度發達,目前中國已經實現;二是商業向善,社會價值深度引領經濟價值,包括科技向善、金融向善;三是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同時,社會價值也系統弘揚。

他認為,老年人是“善經濟”發展的骨幹力量。“善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龐大的社會服務大軍,需要堅實的經濟支持,也需要有品位的新型產業。
 
“老一代的善行者,他們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王振耀表示,作為生產者,中國2.67億老年人早就靜悄悄地承擔起了家庭服務的重任,老年人還為子女提供經濟支持,某種程度上,老年人發揮了穩定就業等方面的功能,體現出了“社會穩定器”的重要作用。另外,老年人是旅遊業和大健康產業的消費者,也是養老護理與服務業的主體客户。目前,4000萬以上的失能與半失能老人需要各類護理服務,由此產生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需求,同時社區服務與社會治理水平也需不斷提升。
 
王振耀指出,中國社會隱藏着一座“積極老齡”的金山,有待我們發現、定義、開發。隨着我國人均壽命不斷提高,退休以後的生命延長超過30年,老齡社會或許需要被重新定義,對此需要對公共政策、社會行為等作出調整,轉變對老齡社會的“負面意識”。

建立支持“積極老齡社會”的系統
 
如何建設積極老齡社會?王振耀提出,首先要探索建立政策支持體系,公益慈善需要探索建立典範案例,鼓勵老年人蔘與公益慈善活動。其次,要為老年人創業提供便利,如支持能促進年輕人就業的老年人創業企業,鼓勵老年人發展諮詢業等。此外,還需提升老年社會服務質量,完善老年服務體系,推動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志願者、社會工作者、社區公益慈善資源的“五社聯動”,優先聚焦於養老服務領域,建立多種形式的養老服務聯合體。
 
對於老年人個人而言,王振耀建議老年人要重新認識“退休以後至少三十年的黃金期”,積極融入社區,參與社會共創。
 
同時,王振耀認為,社會需要建立起支持個體學習的系統,老年人也需要重新系統學習,重新讀書與思考,制定新的學習與研究計劃。與此同時,老年人應該融入社區,參與社會共創的新生態,“高質量發展階段是社會生活的巨大創新期,老年人有條件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多方面的研發,積極探索,在社會服務與有關專業方面大顯身手。”

新京報記者 薄其雨 編輯 楊海 校對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