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懷二胎,知道又是個男孩時,我心中竊喜。
不僅是因為老大的東西都用得上,更重要的是再養一個男孩我可以不用學習新的方法論了。
畢竟,養男孩和養女孩太不一樣了。
我自己出生在一家二胎家庭,有個哥哥。現在回想起來,我爸媽對我們兄妹倆還是“區別對待”了,比如我哥學乒乓球,我學手風琴;大學畢業後希望我哥畢業出去闖,希望我安穩找個工作。
我爸媽的對於男孩女孩不同期望的這種做法其實挺普遍的,大多數父母總是希望女孩乖巧安穩,希望男孩勇敢有責任心。
其實性格和未來不應該因為性別不同被定義和期望,更應該尊重每個個體差異。
但不得不承認,如果放眼男孩女孩這兩個羣體,還是有些普遍差異的。比如男孩成熟的晚,對人不如對事關注,自尊心強;女孩更有同理心,溝通能力強,敏感脆弱。
所以,不要再對男孩女孩的未來做區別定義了,應該在養育過程中根據性別差異保護和助力他們。
自從有了圖圖,我真的強迫自己做出了很多改變,這些改變背後的原因是因為看到了身邊很多成年男人的問題後,發現很多性格問題的根源在母親身上。
比如,很多唯唯諾諾不愛決策不敢承擔的男生背後,通常有個強勢的母親;對未來不上心不奮鬥的男生背後,很多時候是因為從小媽媽都大包大攬;更有影響的一點是在擇偶上,很多男生要麼找的是和母親一樣性格的老婆,要麼就是極致相反,因為他們想逃脱。
其實我在工作中是個很男生性格的人,有些強勢,直截了當,目標感強。結婚後,圖圖爸也吐槽我不要把職場性格帶到家裏,我也反思過就是一直沒動力改正。
直到這兩個小男孩的出現,我立志要做個可以讓他倆幸福的媽媽。
學習技能我更傾向交給學校,但兄弟倆的性格一定受家庭影響更多,正直温暖,有追求有責任是我對他們的期望。所以,做兩個男孩的媽媽,我對自己有九個字的要求:
不嘮叨、不強勢、不着急。
為什麼我把不嘮叨放在第一位呢?其實當孩子的時候,無論男孩女孩最討厭的就是父母嘮叨。嘮叨的後果就是孩子聽煩了反而等於沒説,最後惡性循環,無效溝通。
記得圖圖剛上學的時候,我還是忍不住嘮叨他整理書包,帶這個帶那個,因為總是擔心他做的不好耽誤上學。但有一次老師的批評改變了我,一年級上學期圖圖忘帶了美術書,我發現後趕緊送學校,發微信給老師來取。
圖圖班主任告訴我:“孩子的書忘記帶以後不要送,因為這是孩子的事情,如果他錯了就讓他承擔後果,這樣才能記住教訓。”
最後,那本美術書我是白送了,但這番話我深信。幫助孩子在過程中努力是幫助,但幫助孩子承擔躲避後果就是害他。
很多家長和我當初一樣,以為嘮叨是為了讓孩子少犯錯,其實只有承擔過後果才能真正的少犯錯。
的確,從那以後我沒管過圖圖整理書包,但他一樣東西都沒忘帶過。
第二個我對自己的要求是不強勢,男孩天然地自尊心更強,希望證明自己。如果媽媽太強勢,長期會導致孩子要麼不表達真實想法假裝服從,要麼就是超級叛逆。
我發現有兩招很好用:語言不強勢、姿態不強勢,尤其不要在外人面前。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做比較,其實孩子很在意的,也很沒面子。
姿態不強勢,是指不用總是俯視看孩子,或者冷眼對孩子,彎下身和孩子平視,他能感受到這種尊重和平等。
我還會經常做一件事,就是犯錯及時道歉。雖然我告訴自己那麼多道理,但有時控制不住情緒還是會犯錯,但意識到後我會盡快擁抱圖圖,和他道歉。
很多人以為女孩才應該撒嬌,其實男孩更需要擁抱,只是他們不好意思説。從生理和心理角度來看,男孩都成熟地更晚,所以多抱抱我們的男孩吧。
除了對孩子不強勢,還有一點很重要,對家裏的其他男性也不要強勢,比如孩子爸爸、爺爺外公。因為媽媽對男性的態度,會影響孩子構建男女關係的相處模式。
最後一點,自從生了兩個孩子,我一直告訴自己不着急。圖圖説話很晚,小樹自理能力也比同齡女孩差很多,我都告訴自己給孩子時間,給孩子空間。
這句話説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有個小原則是我給自己定下的,不着急給孩子答案,不着急要孩子學會。
大家肯定深有同感,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沒做出題,沒學會用筷子,是因為我們等不及他們想出答案,等不及他們慢慢學會,就出手幫忙了。
但,就因為我們每次忍不住出手幫忙,其實讓孩子失去了一次探索的過程。
我現在給自己的心理暗示就是,當我認為孩子應該有反饋的時候,如果還沒有心裏默數10個數,如果還沒有提示一下再數10個數,至少留給孩子20秒的時間。
因為沒有養過女孩,所以我沒有發言權,但細細想來我給自己的這9個字原則,某些地方也很適合女孩媽媽。
我也時常在想,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分工,簡單地説,學校教育承擔更多的是技能培養,而性格養成、與人相處之道,更多的還是家庭承擔。
所以,無論你是男孩的媽媽還是女孩的媽媽,我們都應該意識到,每天我們對待孩子們的態度和性格,都在慢慢塑造他們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