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黑色”港口變“綠”了

由 鍾離黎明 發佈於 綜合

黃驊港煤炭港區目前已建成“兩湖三濕地”,水面面積達到近80萬平方米。 河北日報記者 曹 智攝

視頻製作: 河北日報記者曹 智

河北日報記者曹智 通訊員劉化濤

4月27日,我們通過黃石高速,來到黃驊港煤炭港區。

港在海中,人在綠中。這裏空氣清新,道路寬敞乾淨,綠樹成蔭。這裏是我國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主要出海口,平均每天有60萬噸煤炭從這裏裝船入海,運往南方。

昔日,這裏煙塵四起、噪聲隆隆,是名副其實的污染大户。如今,這裏成為綠色港口建設的典型,來自全國各地的港口企業學習觀摩。去年11月,這裏還成為我國唯一的3A景區煤炭港區。

轉變的秘訣是什麼?帶着疑問,筆者來到煤炭進港的第一站——翻車機房。

“這是我們打造‘綠色港口’的關鍵環節,也成為景區的一個重要參觀點。”在煤炭港區翻車機房,國能黃驊港務公司董事長李洪軍介紹。筆者看到,每節裝載約80噸煤炭的火車緩緩駛入,以4節車廂為一個單元進行翻轉,煤炭傾瀉而下的同時,白色水霧從側方噴湧而出,整個過程未見粉塵。

“以前,這個環節是粉塵產生的場所之一。為徹底解決粉塵問題,我們自主研發了本質長效抑塵系統,即在翻車機底層安裝灑水抑塵裝置,在翻車時能夠實現煤炭粉塵與水的均勻混合,從源頭上抑制粉塵污染的產生。”國能黃驊港務公司設備保障中心技術管理科副科長李景璽説,該技術先後獲得多項國家專利,並在第45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博覽會上斬獲金獎。在翻車機房,筆者注意到,一線人員衣着整潔,有人竟穿着淺色襯衣。

以前,這裏處處充滿着黑色粉塵,穿淺色襯衣是一種奢望。在這個24平方公里的煤炭港區,人們臉上、手上,甚至鼻孔、耳朵眼、嘴裏都會有煤炭粉塵,工作服很難洗淨,樹葉上落着一層黑色粉塵,大風天氣裏都很難看清路。

2015年起,該企業大力尋找粉塵產生的原因,發現根源在翻車機房。近30種煤炭在這裏卸車,大量粉塵在此產生。

該公司組建了專門的環保課題研究團隊。他們發現,煤炭表面含水量對煤炭揚塵有直接影響,於是設計出一套與翻車設備相結合的自動灑水裝置和控制系統,徹底解決了翻車機房產生煤炭粉塵問題。

在皮帶機頭部安裝清洗裝置,實現皮帶表面的及時清理;在煤炭堆場安裝灑水系統,實現煤垛表層均勻灑水;建成48個可容納144萬噸煤炭的筒倉,避免粉塵產生;實施路面硬化改造,將路面粉塵收集進行二次處理……經過3年多努力,港區在煤炭粉塵抑制方面應用了多項技術成果,空氣質量、粉塵濃度等指標大幅優於國家標準。

乾淨、衞生的環境是綠色港口建設的基礎。煤炭港區還有啥其他法寶?答案是樹和水。

在港區漫步,滿眼都是綠色。

在煤港,人們常説“種活樹比養活孩子還難”。但黃驊港人不信邪,他們採取更換種植土,抬高地面,控制返鹼和選擇抗鹽鹼樹種等措施,不僅建成了臨海綠色景觀帶,還建成了自然生態的苗蔬基地,港區綠化率達30.9%。

轉過幾個彎,一片偌大的水面出現在眼前。這個名為“和園”的湖裏,波光瀲灩,錦鯉暢遊其中,10餘種水鳥在水面、湖中小島嬉戲,工業文明與自然生態在這裏十分和諧。

“煤炭港區目前已經建設了‘兩湖三濕地’,水面面積達到近80萬平方米。這些設施的建設初衷其實是滿足生產需要。”國能黃驊港務公司生產服務中心水系統業務主管李冬説。

黃驊港港區地鹼水鹹,淡水資源匱乏。以前,港口生產和生活用水全部依賴市政供水和周邊電廠的海水淡化。來港空船裝載了大量壓艙淡水,是很好的淡水資源,但受限於港區的容水能力,這些淡水以前沒能很好利用。

2016年起,他們以港區內閒置場地為基礎,陸續建設了“蓮園”“和園”等“兩湖三濕地”為主體的港區水系統。目前,港區的儲水能力達到88.6萬立方米,為港區生產和生態建設提供了充足水源。

水系統的建設,也給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2020年,國能黃驊港務公司回用380萬立方米水源,節約成本1800多萬元。

在港口,碼頭、貨船是遊客們十分關心的內容。

在全長約1300米的三、四期碼頭上,不時有遊客同船舶合影留念。筆者注意到,船舶煙囱並沒有黑煙排出,船舶和碼頭有粗電纜相連。

“以前靠泊船舶停靠期間會排放煙塵。如今,船舶接上了6000伏電源,不會再污染了。”國能黃驊港務公司設備保障中心供電管理科科長劉鵬説。目前,港區共建設了7套岸電系統,覆蓋11個泊位。截至4月27日,120艘次船舶今年在港區接電,數量居全國前列。今年底,港區所有泊位將實現岸電全覆蓋。

“目前,港區拖輪仍採用內燃機動力,我們準備把動力更換為氫燃料電池,減少排放。‘十四五’期間,我們將建設一系列新能源項目,助力我國早日實現碳達峯、碳中和。”國能黃驊港務公司副總經理宋桂江説。

作者:

來源:河北日報